第90集:收復臺灣
公元1544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的商隊前往日本國進行貿易,途徑臺灣海峽時看到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海面上的臺灣島不禁驚呼:福爾摩薩,意思是美麗之島。臺灣介于東海與南海之間,東臨浩渺的太平洋,西面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遙遙相望,最近處相距僅130公里。臺灣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之勢。由于臺灣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清朝時就被視為東南之鎖鑰,數省之屏障。
據考古發現臺灣很早就有人類居住生息繁衍。閩臺兩地之間的古人類與文化關系,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家在臺南縣發現的人類頭頂骨化石殘片,年代距今約三萬至兩萬年,而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掘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年代距今約五千年至一萬五千年之間或更早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發現的左鎮和長濱兩處古文化遺址,和福建清流、漳州、東山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其體質形態基本相同,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征,可見兩岸古人類有著共同的起源。
陳祖武(中國社科院學都委員):遠古時期,中國今天的大陸和臺灣是連成一體的,后來因為地殼的運動,臺灣出現了海嘯,就把大陸和臺灣島分隔開了,因此很多我們中國的先民,為了謀求生存的條件,就跨過今天的海峽,就到了臺灣去。所以這不僅是地質學上,而且從考古學上,從民族人類學上,從歷史學上,都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臺灣的原住民是來自中國大陸的。
? ? 據文獻記載,自漢代起大陸與臺灣的交往就正式開始了。這其中既有大陸民眾因戰亂或迫于生計移民到臺灣求生的,也有因貿易而往來于海峽兩岸者。尤其是11世紀中葉以后,兩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更趨緊密,由此中原王朝也日益對臺灣予以關注和經營。南宋時,開始在澎湖派兵戍守。南宋乾道七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造屋二百間,遣將分屯,隸屬于晉江縣。元朝至元年間,又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至此,臺澎地區開始正式被納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轄。自大洋航道開辟以來,西方國家便不斷地將殖民勢力投向東方,以攫取高額利潤。中國就是他們的一個主要目標。
17世紀初,荷蘭也加入到這一行列。然而由于明朝初年,中原王朝海上用兵失策,造成東南海防形容虛設。加之明朝末年的衰敗,更是給了西方殖民者以可乘之機。公元1604年至1622年,荷蘭船隊兩次進犯澎湖,在澎湖島修建城堡,向福建地方官府提出通商要求,并在沿海地區不斷進行騷擾。明廷對此深感不安,派遣平倭名將沈有容率軍驅逐荷蘭。沈有容率領一支艦隊駛抵澎湖,會見荷蘭侵路者韋麻郎,勒令荷蘭人盡速退出。在明軍強大的壓力下,沈有容不費一槍一彈,收回了中國的領土。為了紀念沈有容不畏強權,斥退侵略者的壯舉,當地民眾立下了臺灣第一座石碑,上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
? ? 陳祖武(中國社科院學都委員):明朝中央政府只考慮的是把澎湖列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保證東南沿海一時的安寧。所以他就同意荷蘭殖民者去經營臺灣。就是在這么一個背景下簽訂的協議。它帶來的后果,就是把臺灣這個寶島,讓荷蘭殖民者占據了好幾十年。
公元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后,在臺南站穩腳跟,構筑了熱蘭遮城、赤嵌城等城堡,并逐步向中部、東部和北部不斷擴充勢力。兩年后,西班牙人也入侵了臺灣的北部,以同樣的方式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翁佳音(臺灣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后來荷蘭人知道西班牙人在淡水和基隆的兵力很少,因為西班牙人大部分兵力都放在菲律賓還有美洲那里,荷蘭人知道兵力少,所以在1641年開始派兵打。荷蘭人到1642年八月派軍隊打沒多久就在今天基隆的和平島,因為西班牙的軍隊人本來就少,所以在他們占領山頂的城堡之后,西班牙人就投降了。直至公元1642年8月,荷蘭人向西班牙人發起軍事進攻,西班牙人戰敗投降,荷蘭人獨占了臺灣。? 據統計,荷蘭人侵占臺灣期間,從臺灣年均運回荷蘭的財富,相當于四噸黃金。就連荷蘭遠征隊統帥宋克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對付中國人的手段,確實也是非常刻薄和殘酷的。外來侵略者的殘暴統治,深深刺痛著臺灣人的心,也更堅定著中華兒女收復家園的決心。在荷蘭人統治臺灣期間,反抗的聲浪此起彼伏,顯示了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勇氣。巧合的是,就在荷蘭人入侵臺灣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一位中華民族的英雄誕生了,他就是鄭成功。
? ? 陳洋(廈門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因為清兵入關,我們明朝滅亡。在明朝滅亡之后,在我們的南方建立了幾個由當時明朝的王室的分支建立的殘明政權,主要在我們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權,它跟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整個福建的軍事,以及整個福建沿海對外貿易的整個網絡,都掌控在鄭芝龍手上。鄭成功德父親鄭芝龍,早年跟隨顏思齊在臺灣笨港登錄,在諸羅山安寮扎寨,一面狩獵墾荒進行農業生產,一面在福建沿海進行掠搶和走私貿易。勢力日益壯大的鄭芝龍,還鼓勵鄉親到臺灣移民開墾,史稱顏鄭開臺。
洪茂仁(臺灣省云林縣水北村村長):因為鄭芝龍精通好幾個國家的語言,所以后來荷蘭就經援鄭芝龍,鄭芝龍就再返回故鄉,鼓勵漳州、泉州老百姓到臺灣來開墾,每三個人就給三兩黃金,一頭牛。所以對明朝末年這些來臺灣的人有莫大的貢獻。
? ? 集官、商、盜于一身的鄭芝龍,對兒子鄭成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為讀書人博取功名。鄭成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一面努力求學,視讀書為至愛,一面熱衷于習武練劍,這為他日后念念不忘故國的戎馬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鄭成功在七歲時回到了家鄉安平,住在石井書院的隔壁,鄭成功從小就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奠定了他忠君愛國的思想。然而,鄭成功的人生發展方向,卻在明清易代的動蕩局勢中,發生了重大轉折。
陳立華(福建省南平市鄭成功研究會副會長):鄭成功在延平跟隨隆武皇帝抗清的時間是最長的,那么他的這個軍事、政治、經濟思想,都是在這個地方形成的,他的這些思想為他后來的收復臺灣、抗清活動奠定下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礎。所以延平這個地方可以說是鄭成功軍事生涯和政治生涯的一個起點地。
在父親鄭芝龍的引薦下,鄭成功謁見了南明隆武帝,得到了隆武帝的賞識,當即賜他和皇帝同姓,從此人們稱他為國姓爺,也由此開啟了鄭成功在延平的軍政生涯。
陳洋(廈門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在1646年清軍逼近福建的時候,鄭芝龍因為已經準備秘密投降清朝,所以他就下令撤掉仙霞關的守軍。所以清軍很快從福建和江西的交界處的仙霞嶺打進來以后,就在我們福建的汀州這個地方,俘虜了隆武帝,所以隆武政權也就這樣滅亡了。
鄭芝龍旋即接受了清朝的招撫。鄭芝龍的決定遭到了鄭成功的激烈反對,在苦諫無效的情況下,決心與父親決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鄭芝龍率手下投誠時,清軍卻打進了他的老家安平,其妻田川氏因不堪忍受清兵羞辱投繯自盡。一連串的變故讓鄭成功深受打擊,何去何從時刻縈繞在他的腦海。面對國破家亡,鄭成功最后做出痛苦抉擇,堅拒了父親和清廷的勸誘。他曾作詩明志說:天以艱危付吾儔,一心一德賦同仇。最憐忠孝兩難盡,毎憶庭闈涕泗流。
鄭夢彪(鄭成功后人):鄭成功他看到了父親降清了,母親死于非命,國仇家恨涌上心頭,鄭成功就脫下儒服,從他家的大門里面一把火焚毀了鄭府,脫掉他的青衣,當場站在上面燃起他的青衣,在這個地方就開始祭起了反清的大旗。
在孔廟祭拜的鄭成功,奮筆疾書、表明心跡: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謹謝儒服,唯先師昭鑒之。他毅然棄文從武,矢志走向抗清復明的道路。鄭成功于公元1647年1月在金門島誓師起兵,很快在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一支聲勢浩大的武裝力量,自稱討伐大將軍的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基地,展開了與清軍的較量。公元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廣西肇慶稱帝,建立又一個南明政權,改明年為永歷元年。鄭成功起兵后,改奉南明永歷年號為正朔。永歷帝為了表明對鄭成功的重視,從永歷三年至十二年,先后賜予鄭成功延平公、延平郡王等封號。對清廷來說,勢力不斷壯大的鄭成功,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在軍事進攻,厲行海禁沒能取得成效的情況下,清廷又用盡各種手段招撫鄭成功。但因鄭成功始終堅持抗清,從而使清廷勸降的圖謀落空。
楊成和(福州市馬尾區閩安古鎮文物保護組組長):鄭成功當年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有五百多艘戰艦,三萬多的兵力,就在閩安鎮這一帶,閩江口下游跟行港河兩岸,特別是在鄭爺鼻這個地方,長期在這里訓練。他把閩安鎮作為反清復明的戰略基地。鄭成功進攻江蘇南京跟浙江沿海,就是集結了大量的軍隊,從閩安這個地方出發。
? ? 公元1657至1659年,一心要實現抗清復明中興大業的鄭成功,先后三次北伐,其中第三次北伐在抗清派張煌言的配合下直逼南京城下。鄭成功滿懷豪情揮筆賦詩: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但是由于部署失當,錯失良機,鄭軍在清軍六路增援大兵的反攻下遭到重創,不得不返回金廈基地。從此鄭成功再也無力發動戰略性進攻。為了避免傾覆的厄運,鄭成功在征得大多數將士的同意和支持后決定進取臺灣,以形成進則可戰而復中原之地,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的有利形勢。
就在這時,原鄭芝龍的舊屬,時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的何斌到廈門。他將臺灣地圖、赤嵌城木制模型,以及荷軍的兵力部署情況呈獻給鄭成功,并極力勸說他收復臺灣,這更增強了鄭成功進取臺灣的信心。于是他開始積極著手制定攻臺方案,訓練軍隊、修造船艦,并采取措施以麻痹占據臺灣的荷軍。一切準備就緒之后,鄭成功于1661年2月由廈門移駐金門,令其子鄭經和鄭泰、黃廷等人留守金夏。
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親帥大軍,從金門島料羅灣出發,吹響了攻取臺灣的號角。在何斌的引導下,鄭軍于四月初一抵達鹿耳門港外。鹿耳門是外海船只進入臺灣的北航道,但沙石淤淺,航道迂回,一向只能通行小舟,所以荷蘭人放松警惕,并未派兵把守。而熱蘭遮城旁側可通行大船的深水航道都處在荷軍重炮的有效射程之內。為了避開荷軍火力強大的防守,鄭成功選擇了北航道從鹿耳門進入。根據海上經驗,在農歷三四月交替間多有大潮,因而鄭成功冒險決定鹿耳門作為突破口,趁大潮之勢,順利駛入鹿耳門港灣,在臺灣民眾的協助下成功登陸。
登陸后,鄭成功一面立即向荷軍發動軍事攻勢,一面致書荷方強調臺灣乃中國之土地,荷方應將臺灣無條件歸還。但是荷蘭殖民者哪里肯輕易就范,仍然進行抵抗。為了徹底摧毀荷軍,鄭成功先是采取正面進攻的方式,攻克了赤嵌城。鄭軍攻克赤嵌城后,繼而采取圍困的策略,封鎖了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臺灣城。殖民者當局從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西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拼湊了七百名援軍,于八月十二日達到臺灣海域,與鄭軍展開激烈戰斗。在激戰中鄭軍英勇殺敵,用火船燒毀了荷軍主力艦——克登霍夫號,并用密集的火炮,擊沉了戰艦科克倫號,同時還俘獲了小艇三艘。戰敗的荷軍倉皇逃回巴達維亞,再也不敢靠近臺灣。荷蘭援軍逃離后,在臺灣城被圍困近九個月的荷蘭殖民者,因大勢已去,彈盡糧絕,不得不選擇投降。
在簽署《鄭荷協議》的過程中,荷蘭殖民者依然垂涎于臺灣的美麗富足,不斷用各種手段企圖賴在臺灣。但鄭成功堅持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荷蘭人必須從臺灣撤走。公元1662年2月1日,鄭荷雙方代表在大員市(今臺南市安平)市政稅務所簽下了《鄭荷協議》,完成了協議換文。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占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的寶島臺灣,重新回到了炎黃子孫的懷抱。鄭成功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收復臺灣后,鄭成功將臺灣視為抗清的一個長久基地,為了實現反清復明的心愿,他開始傾全力著手各方面的建設。在行政建制上,鄭成功建立與內地相同的行政管理體制,為日后的臺灣治理奠定了基礎。
鄧孔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鄭成功他第一次把我們中國的這種郡縣制度傳播到了臺灣,他當時去收復臺灣的時候,1661年他就在臺灣設立了一府兩縣,這是我們在那里設立的最早行政建制。鄭成功也確實是把臺灣當做一個長遠要發展的地方來建設。首先他解決了自己軍隊的這樣一些糧餉供應的問題,他就開始把軍隊分布到南北各地,開始去屯墾,開發土地,去農業生產的建設,建孔廟,然后建了學校。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播。我覺得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那以后就發展起來了。
為了改變臺灣文化的落后狀況,以及消除荷蘭殖民教育的影響,鄭成功大力發展臺灣文化教育事業,把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祖國的寶島,促進了臺灣文化的繁榮。從此,臺灣文化教育事業日益興盛,并形成與大陸文化同根同種、同源同質、一脈相承的關系。當這一切剛剛初見成效,年僅三十九歲的鄭成功,卻不幸于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去世了。
陳洋(廈門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他在臺灣其實也就一年零一個多月時間,然后就病逝了。所以后面的工作,實際上是他的長子鄭經繼續開發臺灣,繼續進行開發荒地,進行屯墾,發展農業生產,然后還在手工業以及貿易方面繼續發展。在這三十年時間,基本上把臺灣建成一個跟大陸的明朝基本相同的,跟清朝相對峙的一個區域。
鄭成功去世后,鄭成功之子鄭經執掌了臺灣的控制。公元1664年鄭經著手開發經營臺灣,在諮議參軍陳永華制定的十年成長、十年教育、十年成聚、三十年與中原相甲乙的方略下,政權建設、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臺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值得一提的是,在臺灣文化發展方面,文人儒士沈光文,以傳統的詩文形式,寫下了臺灣最早的一批文學作品,成為臺灣文化的開拓者。三藩之亂爆發后,鄭經認為反清復明的機會來了,于1674年親帥大軍西征,但這次行動的結果是損兵折將大傷元氣。
鄧孔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鄭經當時參加西征時,主要是前面一個大的反清形勢比較好,西南有吳三桂,廣東有尚可喜,福建有耿精忠。鄭經早起在福建時,他是跟耿精忠他們聯合的,后來因為各自的一些利益爭端,后面就逐漸地其他三藩勢力很快就被清軍慢慢的瓦解了,所以說后面就變成他自己的一股勢力。當他自己一股勢力去面對比較強大的清軍時,他當然后面就會失敗得快一些。
從此鄭氏政權只能進行消極防御,鄭經也再無抗清復明斗志,甚至無心過問政事,終日沉溺于花酒之中。公元1681年正月為酒色所戕的鄭經中風死去,鄭經死后,鄭氏政權內部因爭奪統治權發生動亂。接下來的三年,旱災、水災、火災接踵而至,臺灣經濟大幅度下滑,民生困頓,臺灣的前途再次陷入迷茫。對于鄭氏在沿海和臺灣的動向,清廷一直密切注視,并采取應對之策。在以招撫手段誘使鄭氏歸降的同時,也盡力進行軍事打擊。康熙三年十一月,福建水師提督、靖海將軍施瑯,奉命統率周全斌等原鄭氏降清水軍,開始了遠征臺灣的行動,但先后兩次的進攻都因遭遇颶風無功而返。這致使清廷對施瑯心存疑慮,康熙七年撤掉福建水師提督,召施瑯進京授予內大臣。
楊珍(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清政府對于施瑯的態度,是經過了一個變化過程,從疑慮到逐步信任,我想這個和施瑯本身這種很復雜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施瑯早年是鄭芝龍的部下,并且曾經跟鄭芝龍一起降清,后來他又跟隨鄭成功抗清,直到順治八年施瑯和鄭成功反目,又再一次投誠清朝。在各種因素的這種相互作用下,他被撤除福建水師提督整整十三年之后,直到康熙二十年,他又再次被清廷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
福建水師提督,是決定收復臺灣成敗的核心人物。聞鼙鼓而思良將,康熙皇帝慎重考慮清軍水師的主帥人選問題。在康熙看來,統帥水師之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熟悉水軍事務,要有指揮海上作戰的經驗;二是要了解鄭軍的情況,所以施瑯又再次成為福建水師提督的考慮人選。公元1681年,康熙帝命福建總督姚啟圣等規劃平定臺灣澎湖事宜,在李光地、姚啟圣的大力推薦下,施瑯重新被起用為福建水師提督,抵達廈門就任,積極為攻取臺灣做準備。公元1682年10月,施瑯奉旨率三萬水兵,在福建莆田平海練兵時遇到干旱,軍中飲水奇缺,施瑯令人挖掘天后宮的一處廢井,泉水源源涌出且甘甜無比,足夠將士飲用。施瑯認為,這是媽祖賞賜甘泉給水師,特立碑于井旁,并親書師泉。公元1683年6月14日,一切就緒,施瑯遂統率水師三萬余人,戰船三百余艘在銅山港誓師后,浩浩蕩蕩地向臺灣的門戶澎湖進發。
而比此稍早的五月,鄭將劉國軒親率精銳部隊赴澎湖駐扎,集結兵力達兩萬余人,在清兵有可能登陸的重要地點加強防守,共設置了14座炮臺,在沿海地帶構筑了長二十多里的防御工事。一方嚴陣以待,一方志在必得,澎湖海戰在所難免。施瑯首先奪取了鄭軍防守薄弱的八罩島,這樣就獲得了船隊的錨泊地,和向澎湖攻擊的基地。施瑯在對天候和海潮的正確判斷下,率清軍水師向鄭軍發動了全面攻擊。激烈對攻之后清軍大獲全勝,而鄭軍則損失了一百九十四艘戰船,一萬五千余人,另有四千八百余人倒戈投降。劉國軒僅帶領三百多將士,從沒有清軍堵截的吼門,狼狽逃回臺灣,和平解決臺灣已是大勢所趨。
澎湖海戰結束后,清軍對臺灣鄭氏集團已經形成大軍壓境的有利態勢。同年閏六月十八捷報傳到北京,康熙皇帝大喜,說澎湖乃臺灣咽喉之地,克取臺灣即在旦夕。康熙皇帝堅持和平招撫,他叮囑施瑯要以國家大局為重,拋棄鄭、施兩家結下的舊怨,不要以私害公,遷怒于無辜。施瑯隨即下令暫停軍事進攻,并采取措施拖動臺灣問題,向和平招撫的方向發展。施瑯頒布《曉諭澎湖安民示》,表達他對澎湖貧苦百姓的同情,并采取各種優撫戰俘的措施,使得戰后的澎湖雞犬不驚、人民樂業。由于施瑯進駐澎臺時,極力禁止殺戮和搶劫,所以當年的臺灣住民對他都報有極大的好感。與此同時,施瑯也積極與鄭氏集團進行交涉,曉以大義,最終使鄭克塽上表請降。八月十三日,施瑯率軍登上臺灣島,處理善后事宜。十五日,在孔廟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至此,清初持續了幾十年的反清復明斗爭,落下了最后一幕。
明朝皇帝后裔寧靖王朱術桂聞訊,知道反清復明已完全沒有希望,自己西歸故土的夢想也破滅了,竟和他的五個妃子相繼自縊而亡。后人為了紀念他們,修建了墓廟合一的五妃廟。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攻下澎湖后,清廷的大臣們對于臺灣的或去或留,意見不一。然而施瑯卻清醒地認識到,臺灣的棄留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并積極進諫說明臺灣的重要性。在經過長達八個月的權衡后,康熙帝于公元1684年決定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清廷在臺灣設置一府三縣,隸屬于福建省,同時清廷宣布取消海禁,使得東南沿海一帶流民歸者如市,兩岸民眾自由往來。清政府順利完成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大業,從此臺灣步入全新的發展軌道。當收復臺灣的捷報傳到宮中,正值中秋佳節,康熙帝欣然揮毫賦詩: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懸處海隅二十二年的寶島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盡管歷經許許多多的滄桑變幻,臺灣與中國大陸血濃于水的親密關系,則是始終不變的。實現統一,更是海峽兩岸廣大人民的共同心聲。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歷史是不會忘記那些為臺灣回歸祖國大陸做出重大貢獻的先烈的。海天一色,榮辱與偕,臺灣曲折的發展歷程,向后人提供了一個鏡鑒,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休戚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