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扯閑談| Kung Fury, 80年代梗在社群時代的逆轉勝

如果沒有Kickstarter,David Sandberg可能只是又一個為導演夢窮困潦倒的悲慘主角。 實際上,只有Kickstarter而沒有其他幫助的話,他的悲慘程度可能也是和原來差不多。

在所謂的“放下一切去追夢”以前,懷抱電影夢的瑞典人David其實有一個規劃完善,看起來非常理想的職業路徑——通過拍廣告片和音樂視頻來賺取日間薪水并練手,直到準備完善或者被人注意到視頻作品的時候一舉成為大導演。

很可惜,這個合理到可以放在導演系學生職業出路建議書里的生活被他順手拋棄了。他辭去了日間工作,決定全身心投入去打造一個自己一直想做的作品——一部叫Kung Fury的80年代元素電影。

就像很多會編程的創業者一樣,自己懂視覺設計的David覺得他已經解決了最難的一環,只要把片子拍出來然后做完后期就行了。當然了,也像前者一樣,他在開始后才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天真。

他默默做了大概兩年的時間,像每個有電影夢的人一樣投入了所有的錢,破了產,賣掉了沙發。直到最后決定在Kickstarter上找出路。

--不單純的社群募資

就像每個發展壯大的平臺一樣,Kickstarter也早就不是當初那個美夢成真的點金場。[實際上,我應該在之前那篇介紹Product Hunt效應的文章里提到過KS的變化]

幸好,這個人在默默工作的兩年至少做出了點什么東西,離他理想中的電影是還差得遠,但要做個預告片應該是夠了。于是他又找了人一起花了五六個月時間——在現在也算是Kickstarter campaign中準備時間較長的一種——為這次發布做準備。

最后,這部電影的眾籌項目上線了。

然后什么都沒發生。

Kickstarter發展后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在于競爭的激烈性,而是信息過量后必然出現的新項目被忽視和擠壓。尤其是發起人在社群中的知名度并不怎么高,難以從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帶來早期關注的情況下。

David自己是個無名之輩,但幸好他認識一個知名度高的人,一個在他的電影——當時還是預告片——里演雷神的人, Andreas。

[其實我覺得他更適合代言日本某著名漫畫里的一個著名人物]

Andreas把鏈接分享到了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而他的為數眾多的粉絲中的一個在看完預告片后又把它轉發到了Reddit上。

雖然我很奇怪宣傳組怎么會沒想到Reddit這個明顯和本片氣場完全契合的社群,但總而言之,之后發生的就是媒體傳說。 原來20萬美元的籌款目標馬上被擊穿,一路上漲到60萬美元以上。 而那個兩分半鐘的預告片也得到了病毒式傳播。

誠然,捐助款項越多對電影參與層面越高(比如可以演個非龍套角色)的設定也是成功要素之一。 而之后隨著電影發布的MV也在傳播上極有幫助。

當時的粉絲如果在近日看了成片的話應該大為滿足,導演妥善地利用了那一筆資金,最后的電影精彩甚至遠遠超過了濃縮版的預告片。

--80年代梗的最佳復蘇時機

Kung Fury是一部重口味電影。導演甚至毫不掩飾地在開場半分鐘就讓三個幫派成員爆掉了一臺警車。但是比起這個在美國電影中常用的番茄醬設定而言,它的80年代混搭致敬風才是令人矚目的焦點。

實際上,與其說它是一部充滿80年代電影風格的短片,不如說它是布滿了那個時代某些作品的經典梗的片子,只有完全浸潤并喜愛那種文化的群體才能會心一笑(于是我更疑惑為什么制作組自己不會想到去Reddit宣傳,它明顯能比Dropbox的廣告更受歡迎)。

比如電影開頭兩基友擊倒大魔王,不補刀卻站在原地互相抒情。 不管是進度條還是這種經典立flag對白都可以讓人馬上明白接下來的突然中槍劇情。所以之后的血腥畫面雖然方式奇突, 但合情合理,毫無驚嚇感。

而這種心照不宣在全片中俯拾皆是。

[比如你知道這種對峙和那種對白之后會發生什么事——只是完全沒想到怎么發生。你也非常熟悉下半圖這兩種人物出場方式——只是完全沒想到會用在電影里。]

對,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在于,那些番茄醬四濺的畫面完全融入在了80年代流行影像——不管是警匪片冒險片還是電動游戲——極為常見的橋段里。所以當年的狂熱愛好者們只會把它們看作自然而然的畫面,而不是像老一輩人,或者熱愛文藝片的高雅階級一樣受到驚嚇。

而那些老梗,以及這一代電玩嬉皮共享的幽默精神也使電影的情節設定充滿驚喜。

[比如黑客那招讓人“無法反駁”的黑掉時間的方式。由真人實踐,背景龍套喧囂捧場的魂斗羅格斗技巧,還有貫穿全片的隨意滲透的次元壁]

連接劇情的是各種老粉們猜得到或者猜不到的神轉折。

猜得到的包括離別時分煽情對白中自然插入的手提電話硬廣,猜不到的包括那句介紹黑客的“He is the most powerful hacker” 指的原來不只是強到能黑掉時間,而是真的 “powerful” 。

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全程高能。 大部分鏡頭其實都是過去某部作品里出現過的橋段。只不過它們的出現時機和表達方式總是那么匪夷所思。

——逆轉勝的最佳時機

就像我有時和幾個程序員發郵件時會用"live long and prosper" 結尾一樣,那一個年代,那一類影視作品的愛好者們有一套共享的世界觀,可以在同一個話語體系中交流。

現在,時機發展得正好。 比如當年被指責助力虛假網絡泡沫的分析師又被新一批人追捧,比如當年默默收集漫畫和電玩的小宅男們終于成長為互聯網上有能力發聲(和出錢)的群體。 而FB,Twitter,Reddit這樣線上社群的出現成熟,以及眾籌、分享等新概念的崛起又放大了他們的能力。

于是那些同道中人私下認證的臺詞,或者小群體中抖機靈的梗終于匯集在了一部作品里。準確地說,一部由同一個世界觀下的群體們出錢投資(出錢多的還得到了掛名出力演出的機會),最后又由他們共享的電影。

在那之前,想到追逐電影夢會出現的大概是魏德圣和李安——這兩個名字經常出現在含辛茹苦地堅守情懷的事例里——那些主題深刻的電影概念。在那之后,瑞典人David通過這部中產階級難以理解的作品完成了一個群體的狂歡。今天,他那個連頭像都沒有的IMDb頁面已經證明了這位非主流電影愛好者的成就:

David Sandberg, Kung Fury的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

讓我們祝愿他,不要重新服藥,不要補上腦洞。


-----

[注:本文于6月2日通過公眾號發布(鏈接為原文)。 目前正在往這里搬的是過去的文章。微信用戶可以關注鈦點(taipoint)的公眾號,非微信用戶可以關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檔案(在逐步建立中,話說我真的有在認真建立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