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過毛姆的《面紗》以后,不僅覺醒了我的女權思想,同時也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毛姆這個人。他的長短篇小說我通通找來看了,看完覺得還是不過癮,于是又搜索到他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書,比如《作家筆記》之類的,這本書是關注的友鄰看過以后大呼不看后悔的書,只要是毛姆的書,不看我都會覺得后悔。從四月份開始我斷斷續續開始看這本書,今天終于抽了一兩個小時把剩余的部分看完了。
以前錢鐘書的《圍城》深受好評以后,有某外國女記者非要采訪他,他拒絕之,并且說,如果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好,又何必知道下這個蛋的母雞長什么樣呢。
話雖如此,但是我覺得,做為一個關心文學(多事八卦)的人,當然是很有必要知道自己喜歡的作家他作品之外的事情。比如說他童年時是如何度過的,他的婚姻是怎么樣的,他喜歡過什么樣的女人,他的孩子又是怎么樣的,他經歷了哪些痛苦,等等等等。這些我通通都想知道。
如果你和我一樣吃了雞蛋不僅覺得這個蛋很美味,而且想知道這個下蛋的母雞長什么樣,那么你也很適合來看這本《巨匠與杰作》。
這本書最初是因為,毛姆應《紅書》編輯的要求,列出世界十大最佳小說的名單。這個名單公之于眾之后,一個美國出版商向他提出的一個建議,用節選本的形式重新出版他提到的這十部作品,并請他為每部書寫一個序言。
在毛姆看來大部分的人在讀書的時候并不會跳讀,而是一味老老實實的從頭讀到尾。這固然能夠讀完完整的書,但其實有的時候有些書的部分內容是很乏味的,適當的跳讀是很有益于獲得閱讀的快樂的。而一個老練的人把這些書的內容進行刪節,挑出其中的精華給大眾,這無疑是件好事。這就是這本書的起源。
這本書里挑了毛姆認為寫得不錯的小說,現在看來這些小說的確都已經成為名著了。然而說來慚愧,我讀過的也不過是一半兒,還有另外一半兒我雖然知道,但是從來沒有下定決心去讀。我一直覺得讀名著最好的時間是青春期以前,小學五六年級以后,這個時候人比較懵懂而且單純,我自己看名著的時間也多是在這個時候。之后我再想看名著,總是下不了決心,也沒有那個心思去看了。
毛姆認真的分析了這十本書寫作的作者的經歷,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什么亂交啦,強暴啦,不倫啦,完全打破我曾經被教導的有才華的人等于道德高尚的人這一偽定論。也實實在在讓我發現,其實歷史上很多大文豪寫作一方面當然固然是因為天性就是想寫,也有好多人就是為了錢而寫。
比如巴爾扎克,我喜歡他的《歐也妮.葛朗臺》,然而在他的生活中,他的一些行徑看起來并不比葛朗臺高尚許多。托爾斯泰,雖然我沒有看完他的《戰爭與和平》,但是發現他在私生活上毫不檢點,我竟然也都麻木接受了…
總而言之,這本書完完全全的撕破了那些歷史上大文豪的面紗,看到別人的底褲什么顏色,這種感覺真是讓人風中凌亂…
所以,大文豪也是人,作家也都是人。誰也不比誰高尚許多,誰也不比誰完美許多。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煩惱和歡樂,只是有才華的人心思更敏感一些罷了。
在這些八卦之外,還有更多關于寫作的經驗。
比如福樓拜。
工作非常勤奮,在開始寫一部小說以前,他總是先閱讀覺得可能有關的任何材料,然后做長篇的札記,寫作的時候他總是大略的概括出想說的內容,然后按照提綱來寫,精心的推敲刪減重寫,直到取得他想要的效果。這些做完以后,他還會走到陽臺上高聲讀出他寫下的句子。他認為如果它們聽上去不順耳,或者它們的句型讓人不能把它們輕易說出來,就一定會出問題。此時他就會把它們收回重寫,直到他最后滿意為止。
毛姆提到了這些作家的共性,無論他們的生活多么散漫不合常規,然而只要寫作的時間一到,他們就走向書桌,如同辦事員去自己的辦公室一樣有規律。
所以,無論這些作家們是放蕩不羈也好,是離群索居也罷,他們都在過自己的生活,并從生活中找尋自我,堅定不移的堅持寫作,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輩想要寫作的人不該忘記必須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