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龍來自貴州的貴陽,打理著一家琴行,最拿手的是彈得一手好古箏。問她是不是專業的藝術院校畢業,然后因藝術夢而開琴行。答案是她沒上過大學,很早就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打拼。
社會處處需要真槍實彈的去應對,來不得半點虛,為了讓自己很好立足,龍龍干著各種苦力活,可是無論她如何努力,拿到手都是那點可憐的薪酬。隨著經驗的豐富。她慢慢琢磨出一個道理,覺得沒有一技之長,哪怕再如何努力都只能被動挑選,賣沒有技術含量的苦力。
生活的磨礪,讓她明白想要生活的更好,前提就得有自己的特長。有這個意識后,龍龍開始思考自己究竟選擇哪個方向,經過不斷地試錯和糾正,她最終選擇去學一門樂器,目的是等時機成熟開一間藝術作坊。她這樣想,這樣做了,花了打工留下來的積蓄,請來一名老師輔導,正所謂曲不離口,樂器也是一樣,每天都得去練習,否則容易生疏沒了手感。練基礎內容時每天重復同樣內容,開始還好,時間一長沒了新鮮感很難做到堅持。可是錢已經花下去,總不能讓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浪費,無奈中只好硬著頭皮練下去。興趣的產生開始于能像模像樣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那種滿足感真是溢于言表,那時她感受到練琴以來所有吃的苦都值得。
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彈古箏成了她最大的興趣愛好,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當然琴技也隨之突飛猛進。就這樣過了幾年,她開始接收學生專職教授古箏。
人一旦手藝嫻熟后,新的想法和目標就會出現,她決定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在教課的同時,開一家琴行。就這樣,當初一個不識世事的懵懂小女蛻變成了一家琴行的老板娘,并把琴行經營的有聲有色。
跟練聲的結緣來自一次朋友的玩笑,說她講話帶有兩廣的口音,完全沒有平翹舌音,前后鼻音的區別。
朋友的介紹下她加入了練聲群。因基礎差,對普通話拼音的生疏,她的練聲比其他人艱難很多,不過練琴的經歷讓她比別人多了一份篤定和耐心。在她看來,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就算有天賦,也得付出努力和堅持,不然都難成事,于是乎一個琴師又開始啃另一個硬骨頭——練聲。
龍龍告訴我,如今練聲同樣成了她的習慣,哪一天不練上一會兒,會感到缺少點事情沒完成,會難受。聽了龍龍的這一番話,我內心比自己做成功一件事還高興,因為這同樣是一個鼓勵我前進的一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