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索引
保險制度
保險業的起源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中國保險業的現狀
保險制度
危險與人類的社會發展相伴,危險的發生客觀上是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徹底消除的。像是地震、海嘯、颶風等自然風險的發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保險的本質特征是分散危險和消化損失,“螞蟻遇水抱團過河”的故事說明了群體的力量較之個人在應對危險時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保險就是這樣一種工具,在防范或減少危險的領域,實現社會成員群體之間的經濟互助。
在自己發生危險時,得到他人的救助而具有“人人為我”的意義。在他人發生危險而自己平安無事時,可濟助他人而具有“我為人人”的美德。 2018年支付寶APP上線的“相互寶”,就是典型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助體現。
保險業的起源
保險的理念在于經濟上的互助,保險業是為實現保險理念而開展的營業活動。保險業作為一種行業,比保險的歷史短得多。
儒家《禮運大同篇》中這樣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如果上面這段話用現代的“保險的意義和功用”來理解,就是:“老有所養、幼有所護、財有所承、業有所依”。也可以說是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家庭模型下的財務策劃。
人類社會這些早期的經濟互助觀和實踐活動,多以道義或宗教的觀念作為基礎,目的在于謀求生活的安定,屬于類似于現代保險的措施。
近代保險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末期的海上保險,船主在開航前,從資本方融通資金,以船或船上貨物的風險作為融資條件。如果船或貨物在航行期間遭遇海難,則依照損害程度免除船主或貨主之全部或部分債務。如果安全到達目的地,則應向資本方償還本金和利息。
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和變遷,保險觀念開始向海上保險以外的領域滲透。14世紀以人的死亡、疾病、養老等為保障目的的人壽保險的雛形開始出現,15世紀末開始出現專營保險業務的商人,例如專業經營船舶保險的相互保險組織。
在17到19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各國出現了大量的保險公司,由于保險公司過多,競爭激烈,促使各國對保險業的經營開始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管理。這樣,近代保險業開始向現代保險業轉型。
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的保險業始于清朝末期。1805年保險制度開始傳入我國,1835年,英國人在香港設立了保安保險公司,1836年,英國人又設立了廣東保險公司。洋務運動期間,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設立招商局,獲同治皇帝批準,1872年,招商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也是中國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產物。1876年,招商局創立了上海“仁和”保險公司,經營水火保險業務,開創了我國民族保險業的先河,1878年,招商局又設立“濟和”保險公司。1885年,招商局將以上兩家公司合并,設立“仁濟和”保險公司,也就是2016年在深圳復盤的“招商局仁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順便八卦下其它知識,1988年,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和工商銀行深圳分行信托投資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同時還收購了倫敦和香港的兩家保險公司,成為第一家進入國際保險市場的中國企業。后因中國平安股權變更,招商局在平安股權已被稀釋為14.3%。僅憑14.3%的股權,招商局無法調動和整合資源,搭建金融平臺,因而招商局在平安保險上市前期將手中股權悉數出讓。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經過三十多年的開發,昔日的荒灘野嶺已變成了一座美麗的海濱之城,享譽海內外,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所以在部分保險圈兒流行著“改革開放看深圳,中國保險看招商”的說法,此話權當茶余飯后的談資,各圈內大神切莫當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中國保險業的現狀
經濟的發展、國民財富的積累、危險管理的技術提升、保險制度的健全、保險觀念的普及,逐步促成了我國保險業在20世紀后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身保險、責任保險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普及。
2018年3月13日,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由此可見國家對保險行業的重視程度和未來的發展速度。
目前在銀保監網站上公布的保險公司種類和數量:保險集團控股公司12家,保險公司-人身險96家,保險公司-財產險87家,再保險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4家,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190家,其他5家。
根據2018年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壽險保單持有人只占總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單僅有0.13張。我國的保險賠付占災害損失比重遠低于國際上30%的平均水平。
“美國人的投保率是420%,即每人均擁有5份保單;日本更厲害,投保率是650%,每一個人平均擁有6.5份保單。”中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相對較低,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購買保險主要通過三種渠道,第一是保險公司直屬的保險代理人,第二是保險經紀公司,第三類是互聯網線上自助購買保險。下面來說說不同購買渠道的優缺點。
通過保險公司直屬代理人購買保險:優點是代理人只賣自己公司的產品,對自己公司產品了解比較透徹。缺點是只了解自己公司產品,產品單一,認為自己的公司和產品是天下無敵的。各家保險公司每天不斷的進行催單、話術訓練、增員、邀約創說會等,很少進行科學的、專業的保險從業知識培訓。導致的結果是很難與客戶建立起信任感,無法真正做到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
通過保險經紀公司購買保險:優點是保險經紀公司更多的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了解客戶的家庭狀況與財務狀況,分析家庭有什么風險點,解決這些風險點需要什么類型的產品,不同類型的產品需要多少保額,客戶有多少預算,如何在預算之內從眾多保險公司中選擇合適的產品來完成規劃。缺點一是想了解或定制保險方案,要付費咨詢。缺點二是有些保險經紀公司業務流程不規范,自身服務能力不足,不能做到定期回訪客戶,不能實時了解保險標的的情況。
通過互聯網線上自助購買保險:優點是價格便宜、節約時間、可選擇范圍廣。缺點是沒有專人對接做規劃分析,客戶很容易“想當然”的按自己的想法購買保險,導致購買的保障不全面、保額不足、需求不對應的情況出現。在后期理賠時會出現很多問題。
所以在購買保險時,如果自己不懂,建議一定要找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做來規劃方案。畢竟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做,這也是行業價值的體現。
寫在最后
保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由金融、法律和醫學衍生出來的一種科學的財富管理制度。保險普及和發展的程度是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側面寫照。每年的7月8日是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作為保險從業人員,定當站在客戶角度,以專注、專業、敬畏生命的態度,用心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