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一個傍晚,一列騎兵緩緩的來到了醇親王奕譞的王府,一個三歲的孩子正靜謐的睡在母親的襁褓中,然而來者的喧嘩打破了屋內的沉悶,母親似乎也知道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她慈愛的親吻了孩子,依依不舍的把他交給了孩子的保姆,囑咐她一定要好生照料。騎兵護送著孩子又緩緩的離開了王府,穿過漫漫夜幕,來到了紫禁城前,孩子看到輝煌的皇宮,竟開懷的笑了起來,或許是因為孩子的天真。他知道的是,他剛離開了他的母親,但他不知道的是,封建中國的命運,他的命運,正悄然而至。而他便是中國的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作為中國的最后一位皇帝,身世也頗為坎坷,雖然他自幼享受的待遇和其他君王并無兩樣,但此時的清帝國早已江河日下,毫無往日的輝煌。影片對溥儀的生活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宮廷百態。溥儀自幼就被告知他可以做任何事,即便做錯也會有人代他受罰。所以他的成長其實是有點畸形的。他調皮任性,但宮中他唯一的親人是他的乳母,他有著戀母情結——十多歲的時候依然要吃乳母的奶。乳母也將其視如己出,給了溥儀他那生命中少有的溫暖。溥儀作為皇帝真的就幸福嗎,未必,盡管他有著讓凡人羨慕的物質,但作為帝王,他卻不能挽留住所愛之人。
第一次是面對乳母的離去,望著馬車經過偌大的殿門,他想要留住,皇城的廣闊映襯出他的渺小,他失落的回去,人們安慰他,告訴他他已經長大,不在需要乳母了,但他卻說:“她不是我的乳母,她是我的蝴蝶”
第二次是他稍長大后,宮外傳來了生母的死訊,當時他正騎著他的私人外教送給他的單車,他說他一點也不感到悲傷,因為母親是抽鴉片而死的,他騎著單車,越過行廊,來到宮門前,說道:“open the door”。守衛們卻是不會開門的。
第三次是他在日本帝國的支持下建立了偽滿洲國(溥儀實際上并無實權,只是個傀儡皇帝),他的妻子婉容與司機有染,告訴溥儀自己已經有了身孕,但孩子的父親并不是他,溥儀也沒有憤怒,只是讓婉容把孩子生下來。但日本特務們為了控制溥儀,竟在孩子出生后便把孩子殺死,并把婉容送走,他追到門前,門又被守衛們徐徐關上,“open the door”他又說道,只是這次顯得有氣無力。
一個皇帝,有著金碧輝煌的皇宮,卻永遠也打不開那道宮門,電影中不只一次的從溥儀口中跳出的“open the door”,同樣的大門徐徐關上,同樣的溥儀失落的望著大門徐徐關上,或許是導演的精妙安排,或許不是,但能我們感受到的是,溥儀作為末代皇帝的悲哀。他生不逢時,無力掌控清朝的命運,甚至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在社會急劇變化的時候被推上舞臺,抵擋不住歷史的巨輪,終而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事物的由盛轉衰本是很正常的不是嗎,一朵花開了又謝,尋常的幾乎不會讓人去察覺,但一個王朝的興衰,幾代人自豪,幾代人的落寞,經由歷史這一放大鏡,呈現在人們眼中才會如此直觀強烈,對比鮮明,令人唏噓不已。
影片的結尾是溥儀買到了一張門票,回到了自己的曾經的家——故宮。他來到太和殿,那里是他登基的地方,望向龍椅,他似乎回到了年少時光,管理員的兒子制止了他翻越護欄,他笑著說自己曾是這里的主人,孩子讓他證明,只見他坐上龍椅,在椅子后面拿去了一個盒子,交給小孩,這是他年幼時一位大臣送給他的,唯一不同的是當年盒子里的蟈蟈還呈現著富有生命的青綠色,孩子打開盒子,一只蟈蟈爬了出來,終于迎來了自由,也象征著溥儀終于打開了大門,得到了救贖,雖然這只蟈蟈已經年邁體衰,身色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