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餐時,一個同事說孩子學校今天有兒童節活動,要求家長出席,但是夫妻倆最近都很忙,只好缺席了,孩子很難過。同事講起這事的語氣很平淡,完全不認為這次缺席有什么不妥。作為一個從小內向敏感,現在也每天注意體察小孩感受的人,我卻很替她的小孩難過,這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兒童節了,對此他可能期待了很久,所以爸媽的爽約會讓他非常非常失望,如果大部分同學的爸媽都去了學校,他會更傷心、沮喪,甚至會自卑,這種低落的情緒會持續好幾天或者更久,甚至可能直到成年,每當想起這件事,內心還有深深的遺憾。
我有個同學在東北師大附中工作,提到班里有個男孩,父母特別珍愛重視他,任何活動從不缺席,甚至連他打場籃球賽,都要請假扛著機器來錄像,讓所有同學羨慕不已。
以上我舉的兩個例子,都有點極端,一個是完全不在乎小孩怎么想,另一個則珍愛參與的過多。我既不贊成以工作忙為借口忽略孩子的需求感受,也不贊成以干擾犧牲自己的工作為代價,過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那應該怎么做呢?我覺得應該在維持正常工作生活節奏的前提下,適度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今天是兒童節,那我認為工作再忙哪怕請假也要去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自己又不是宇宙之眼,請半天假,少干三個小時的活,不會造成什么無可挽回的損失,但是拒絕孩子的請求和希冀,卻可能留下永遠的陰影。因為這一天對孩子來講有特別的意義,出席這天的活動,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陪伴,這天留下的回憶可能永記心間。
最近比較火爆的新聞是,來自中國湖南的農家子弟何江,成為第一個登上哈佛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人。各路媒體瘋狂挖掘何江的成長經歷,想弄清楚他是如何從一個迄今未通水泥路的小村莊走向世界的。何江本人與他的父母都認為,父母沒有像其他村民一樣出去打工,沒有讓兒子淪落為“留守兒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見陪伴的力量和作用是多么強大!
鄉村里父母常年外出的“留守兒童”固然可憐,但是城市里也有很多和父母溝通交流不充分的“假性留守兒童”,不是每天回家和孩子打個照面就夠了,不是每天了解一下孩子的日常情況發現沒啥異常就夠了,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陪伴是要講究質量的,一邊刷手機一邊拿眼睛瞄著孩子那不是陪伴,只有投入時間、精力、感情,才是真正的陪伴。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孩子喜歡兩種形式的陪伴:一種是動態的玩樂游戲,一種是靜態的讀書。玩樂游戲對體力的要求比較高,往往大人都累了,孩子仍舊勁頭十足;對場地空間也有要求,限制相對較多。讀書則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孩子坐在父母懷中,聽父母溫柔低語,一同觀看圖畫,一同閱讀故事,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和回憶。
每年的兒童節,各大游樂場都爆滿,父母帶著孩子在這天盡情地吃喝玩樂,似乎在完成年度例行任務。孩子們固然希望在這天收到喜歡的禮物,但是更希望每天每日都有來自父母的傾情陪伴。
陪伴,唯有高質量的長期的陪伴,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