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大學1800元的生活費由老公每月定時支付。
當然,1800只是一個底線,是兒子維持大學生活的最低底線。每個月如有特殊情況,錢還會有增加。比如添置衣服或是購買運動裝備,還有節假日出游、學校社團活動所需費用等等。
昨晚,兒子給我打電話說,這月生活費需要3000元。這數目已經超出平時差不多一倍,我趕緊把電話遞給了老公,父子倆就這事在電話聊得十分親密,弄得窩在沙發上的我忍俊不禁。
父親:兒子,我這個月,房貸、物業費、天然氣費還要給你爺爺奶奶買藥,差不多花了七、八千了,你這還要3000塊,我連抽煙的錢都沒有了。
兒子:沒有辦法,足球鞋壞了,學校還要踢聯賽,我600塊買了一雙。再說了,天氣轉涼,我想買兩件衣服。
父親:600塊買一雙足球鞋,兒啊,你知道嗎,我活這么老,還沒有穿過這么貴的鞋呢!
兒子:質量好一點的鞋比較耐事,我去年買的那雙整整穿了一年。
父親:你能不能省著點花?
兒子:這個月,就咬緊牙關支持我一下吧。
父親:那,給你2600怎么樣?
兒子:2600少了一點,不夠啊,要不再加點,2800吧。
父親:好吧,那就2800。
經過一番砍價還價,父子倆以2800成交。不一會兒,微信上兒子發來信息:媽,支付寶3000塊到賬,替我和老爸說一聲。我問老公,砍價砍得那么辛苦,為何還要把200塊轉過去。老公笑著說:砍價不是目的,聊天才是目的。
放飛了孩子的中年人,其實他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依然還是:兒行千里,父母都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