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人與永恒》好句摘錄

第4章 人

維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動物性,尋求生命的意義則是人的神性。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人在失去較差的之時,就去創造較好的。進步是逼出來的。

肉體使人難堪不在于它有欲望,而在于它遲早有一天會因為疾病和衰老而失去欲望,變成一個奇怪的無用的東西。這時候,再活潑的精神也只能無可奈何地眼看著肉體衰敗下去,自己也終將被它拖向衰敗,與它同歸于盡。一顆仍然生氣勃勃的心靈卻注定要為背棄它的肉體殉葬,世上沒有比這更使精神感到屈辱的事情了。

第5章 ? 自然和生命

人及其產品把我和自然隔離開來了,這是一種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歷史隔離開來了,這是又一種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種亮相權衡終于承受不了前一種寂寞的人,最后會選擇歸隱。

旅游業發展到哪里,就敗壞了哪里的自然風景。

我尋找一個僻靜的角落,卻發現到處都是廣告喇叭、商業性娛樂設施和湊熱鬧的人群。

第6章 ?愛

愛情的發生,在有所接觸又不太嫻熟之間,既有神秘感,又有親切感,既能給想象力留出充分余地,又能使吸引力發揮到最滿意的程度。

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上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愛一個人,就是心疼一個人。愛得深了,潛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會參加進來。只是迷戀,并不心疼,這樣的愛還只是停留在感官上,沒有深入到心窩里,往往不能持久。

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相愛者之間,如果這兩種需要不能同時在對方身上獲得滿足,便潛伏著危機。

愛就是做被愛者的保護人的沖動,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種保護毫無必要。

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

現實中的愛情多半是失敗的,不是敗于難成眷屬的無奈,就是敗于終成眷屬的厭倦。然而,無奈留下了永久的懷戀,厭倦激起了常新的追求,這又未嘗不是愛情本身的成功。

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你能說你做了一個成功的夢或失敗的夢嗎?

正像戀愛者夸大自己的幸福一樣,失戀者總是夸大自己的痛苦。

在失戀的痛苦中,自尊心的受挫占了很大比重。

我愛她,她成了我的一切,除她之外的整個世界似乎都不存在了。

那么,一旦我失去了她,是否就失去了一切呢?

不。恰恰相反,整個世界又在我面前展現了。我重新得到了一切。

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

一切迷戀都憑借幻覺,一切理解都包含誤解,一切忠誠都指望報答,一切犧牲都附有條件。

第7章 ?孤獨

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受和整理一切外來的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于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負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在靜與鬧、孤獨與合群之間,必有一個適合于我的比例或節奏。如果比例失調,節奏紊亂,我就會生病——太靜則抑郁,太鬧則煩躁。抑郁使我成為詩人,煩躁使我成為庸人。

一個精神上自足的人不會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優勢不羨慕低能兒的好運氣。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復原。獨處和沉思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而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就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健談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為他需要聽眾,但這聽眾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較安于獨處。

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無聊、寂寞、孤獨是三種不同的心境。無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尋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尋求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尋求的是理解。

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期限。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但是,一旦這個界限清晰可辨并且嚴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著秩序。

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超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

語言是存在的家。沉默是語言的家。饒舌者扼殺沉默,敗壞語言,犯下了雙重罪過。

第8章 ?真實

真實是最難的,為了它,一個人也許不得不舍棄許多好東西:名譽、地位、財產、家庭。但真實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惟有它,一個人只要愿意,總能得到和保持。

人不可能永遠真實,也不可能永遠虛假。許多真實中一點虛假,或許多虛假中一點真實,都是動人的。最令人厭倦的是一半對一半。

一個人可以承認自己有種種缺點,但決不肯承認自己虛偽,不真誠。承認自己不真誠,這本身需要極大的真誠。有時候一個人似乎敢承認自己不真誠了,但同時便從這承認中獲得非常的滿足,覺得自己在本質上是多么真誠,比別人都真誠:你們不敢承認,我承認了!于是,在承認的同時,也就一筆抹殺了自己的不真誠。歸根到底還是不承認。

無所追求和尋覓的人們,決不會有迷惘感和失落感,他們活得明智而充實。

一種人不自覺地要顯得真誠,以他的真誠去打動人并且打動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動了。

一種人故意地要顯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魅惑人并且魅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懷疑起自己來了。

第9章 ?哲學

新鮮的感受有活潑的生命,硬要把它釘在體系的框架上,只成了死去的標本。深刻的哲理有含蓄之美,硬要把它溶解和稀釋至長篇大論中,只剩下了一杯白開水。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哲學家生活中永恒中,詩人生活中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當一顆敏感的心靈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哲學。有一種不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并非熄滅激情,使心靈歸于冷漠麻痹。詩宣泄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于解開永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于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于像美國作家門肯那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于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哲學是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來一門具體學科。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只是為了不受他們的打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永恒的情人——智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學也從來就有唯“仁”(人本主義)和唯“智”(科學主義)兩派。

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于在哲學和宗教中找到了寄托。

隔行如隔山,但沒有翻越不了的山頭,靈魂之間的鴻溝卻是無法逾越的。

我們對同行說行話,對朋友吐心聲。

人與人之間最深刻的區分不在于職業,而在心靈。

第10章 ?藝術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難的是賦予自己的感受以適當的形式。天才于一般聰明人的區別就在于此。

真正的獨特是不可模仿的。它看不見,摸不著,而你卻感覺到它無處不在。它看不見,摸不著,而你卻感覺到它無處不在。它不是某些精心做出的姿態,而是貫穿作者全部作品的靈魂。這便是我所理解的風格。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于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文學是人生感受的表達和人生畫面的描繪,哲學是人生根本問題的體悟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文學與哲學是息息相通的,一個好的文學家不能沒有哲學的素養。但是,當今文學界的時髦做法是搬弄哲學上的新概念、新術語、并且自以為這便是在追求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哲學深度,此時此刻,我不禁要說:沒有比偽哲學、壞哲學更加敗壞文學的了。

第11章 ?詩

詩的使命是喚醒感覺,復活語言。

詩必須有哲學的深度。注意,是深度,而不是表相和姿態。

詩是語言的萬花筒。

詩人也有他的調色板,詞就是他的顏料。他借詞的重新搭配創造出新的色彩。單色總是有限的,本領在于調配。

寫詩是一種練習把話說得簡潔獨特的方法。

第12章 ?美

美食騷動不安的,藝術家卻要使它靜止。美食稍縱即逝的,藝術家卻要使它永存。藝術家負有悲劇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藝術家最易受美的誘惑,有最強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是占有不了的,因為占有就意味著美感的喪失。

美是一片浮云,道德卻在實踐上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依賴關系,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心。

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

唉,孩子的目光,這看世界的第一瞥,當我們擁有它時,我們不知這是幸福,當我們悟到這是幸福時,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它了。

女人作為母親,最接近大自然。大自然的美總是純凈的。

第13章 ?人生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終解決,而只是被時間的流水卷走罷了。

生命是短暫的。可是,在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你還得忍,忍著它們慢慢地流過去,直到終于又有事件之石激起生命的浪花。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

人生是一場無結果的試驗。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驗都無妨。也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驗都不踏實。

歷史可以重新納入軌道,人生卻不可能從頭開始了。所謂歷史的悲劇,犧牲掉的是無數活生生的個人。

人生的終點是死,是虛無,在終點找不到意義。于是我們只好說:意義在于過程,然而,當過程也背叛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把眼光投向終點,安慰自己說:既然結局都一樣,何必在乎過程?

狂妄的人自稱命運的主人,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他照看命運,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走運時,他會揶揄自己的好運。倒運時,他又會調侃自己的厄運。他不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高估命運的價值。他只是做命運的朋友罷了。

賽涅說:愿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愿意的人,命運拖著走。他忽略了第三種情況:和命運結伴而行。

能否從零開始,重新開創一種生活,這是測量一個人心靈是否年輕的可靠尺度。

第14章 ?幸福和痛苦

幸福是有限的,因為上帝的賜予本來就有限。痛苦是有限的,因為人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有限。

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已經擁有的東西。

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健康是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為了活得長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長久在天。 而且,活得長久本身未必是愉快。

請不要責備“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沒有這樣的自衛本能,人如何還能正常地生活,世上還怎會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第15章 超脫

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面對死亡。

? ?另一方面,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第16章 ?幽默

幽默是心靈的微笑。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顆受了致命傷的心靈發出的微笑。

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傻瓜從不自嘲。聰明人嘲笑自己的失誤。天才不僅嘲笑自己的失誤,而且嘲笑自己的成功。

第20章 ?男人和女人

男人期待于女人的并非她是一位藝術家,而是她本身是一件藝術品。

女人的聰明在于能欣賞男人的聰明。

女人豈非比男人更喜歡趕時髦?但這是表面的,女人多半只在裝飾上趕時髦,男人卻容易全身心投入時代的潮流。

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 ?男人憑理智思考,憑感情行動。女人憑感情思考,憑理智行動。所以,在思考時,男人指導女人,在行動時,女人支配男人。

第21章 ? 婚姻

未結婚的愛情如同未結果的花朵的美,而結了婚的愛情則如同花已謝的果實的美。是的,果實與花朵不能兩全,果實不具有花朵那種絢爛的美,但果實有果實的美,只要它是一顆飽滿的果實,只要你善于欣賞它。

有人擔心沒有婚姻,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其實,愛情是天使,它死了,何必留下尸體,又何需乎看得見的墳墓呢?長年守著一具腐敗的尸體,豈不會扼殺對愛情的一切美好回憶?

? ?在別的情形下,仇人可以互相躲開,或者可以決一死戰,在婚姻中都不能。明明是冤家,偏偏躲不開,也打不敗,非朝夕相處不可。不幸的婚姻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此。這種折磨足以摧垮最堅強的神經。

把自己當做人質,通過折磨自己使對方屈服,是夫婦之間爭吵經常使用的喜劇性手段。一旦這手段失靈,悲劇就要拉開帷幕了。

在多數情況下,婚姻生活是恩愛和爭吵的交替,因比例不同而分為幸福與不幸。恩愛將孤獨催眠,爭吵又將孤獨擊昏。兩者之間的間歇何其短暫,孤獨來不及蘇醒。

孩子是使家成其為家的根據。沒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場有點兒過分認真的愛情游戲。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實質和事業。

第22章 ?感覺

夜是不會消失的。我知道,它藏在白天的心里。

第23章 ? 態度

“你智慧嗎?”

? ?“當然——因為我不聰明。如果不智慧,我還有什么優點呢?”

第24章 ?思想

感覺與感覺之間沒有路,只能跳躍。思想與思想之間有漫長的路,必須跋涉。前者靠靈巧,后者靠耐力。

謊言重復十遍就成了真理,——當然是對那些粗糙的耳朵來說。

? ?還有另一種情形:真理重復十遍就成了謊言,——對于那些精致的耳朵來說。一個真理在人云亦云的過程中被抹去了個性,從而喪失了原初的真實性。精致的耳朵是寧愿聽到有個性的謊言,而不愿聽到無個性的真理的。不妨說,有個性的謊言比無個性的真理更為“真實”。

第25章 ?信仰

有信仰者永遠是少數。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戰。

一種信仰無非就是人生根本意義問題的一個現成答案。有兩種人不需要信仰,一種是對此問題從不發問的人,另一種是決心自己去尋找答案的人。前者夠不上信仰,后者超越了信仰。

第26章 ?精神現象

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器官,當它未被欲望、沖突、病痛折磨時,我們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靈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善與惡、理性與本能、天堂與地獄的角斗和交替,靈魂會是一個什么東西呢?

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人皆有懶惰之心,因為怕麻煩而不去開這個頭,久而久之,便真覺得事情太難而自己太無能了。于是,以懶惰開始,以怯懦告終,懶漢終于變成了弱者。

我們憑直覺可以避開最差的東西,憑耐心和經驗才能得到最好的東西。

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 ?懦弱:懦則弱。頑強:頑則強。那么,別害怕,堅持住,你會發現自己是個強者。

第28章 ?死

愛算不得永恒的主題。人們可能會厭倦于愛,從愛的魅惑中解脫出來。可是,有誰能擺脫死呢?死是永恒的嘆息。

可怕的不是有,而是無。煩惱是有,寂寞是無。臨終的痛苦是有,死后的滅寂是無。

我、肉體、靈魂,好像是三個點,當它們重疊時,就形成生命的質點,色濃而清晰;當它們分離時,色調愈來愈淡,終于消失,生命于是解體。

時間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禮物,而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帶走了一切禮物,不管這禮物是好是壞。

死亡的恐懼來自生命的欲望,而生命的欲望又來自生命力。

我們擁有的惟一時間是現在。擁有了現在,我們也就擁有了過去和未來。死意味著現在的喪失,同時我們也就喪失了過去,喪失了未來,喪失了時間。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為物傷其類:自己也會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為殊途同歸:自己也得死。

? ?我們對于自己活著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凡是習慣了的東西,我們就很難想像有朝一日會失去。可是,事實上,死亡始終和我們比鄰而居,它來光顧我們就像鄰居來串一下門那么容易。

第29章 ?時間和永恒 ?

記憶是我們體悟時間的惟一手段,可是誰能夠從記憶中找出時間的刻度呢?

年齡就像面孔一樣,自己是看不到的,必須照鏡子,照見了的也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晨辭巷弄酒家 青霜秋水寒花 一曲離歌淚滿頰 曲終人散 長街細雨歸家
    青霜歌閱讀 271評論 2 5
  • 2016-06-11《當責力》肖威 改變你命運的第29課 演講者:肖威 信息整理者:陳安娜 問題:什么叫當責,什么...
    陳安娜閱讀 784評論 0 0
  • 郭相麟 人世間能夠相互取暖的緣份 可遇不可求 擁抱可以取暖的溫存 依偎可以生存的感動 在冰天雪地的季節 抱團取暖就...
    郭相麟閱讀 557評論 0 0
  • 先撒花!我們在這周結束了這個學期的期末考!國外的期末考每天考一科,每個老師會判定不同的期末考試比重,大部分老師都把...
    Denise0112閱讀 24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