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取之法,若產生味著、顧念,愛縛,則會增長染愛,所以會執取。因為執取,而有后有,乃至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純大苦聚的集起。
如果對所取之法,就是根塵相觸時候的執取力,產生味著,心縛在境上,心縛在物上,就像柴火在那里燃燒,然后繼續往里放柴。若是這樣子,就會純大苦聚集。
我們坐在這里,輪回到現在,本來就是有染愛、執著的。如果繼續地再染愛、再執著,就會長夜熾燃,以后還要繼續的輪回,繼續的執著。
對于所取之法,觀察是無常、是生滅、而離開欲望、使之滅盡、舍離,心不顧念,不被縛著,那么愛就會滅,愛滅取就會滅,像這樣的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會滅!
如果心被縛著,心有所住,則如在火堆中增加柴草一樣,老病死苦會相續不斷。若是心無所住,不被境轉,則如火盡而惱苦滅盡。
苦惱,就是我們心里的染愛,執著。當你對某份物件有染愛的時候,在那里起喜歡起執著,由于隨著時間的流逝,因緣散了,那份物件壞了。但內心的染愛執著沒有散,抓取力繼續抓著沒有停過。當有另一份因緣產生的時候,又去染愛。不斷地就這樣痛苦無明的輪回著。
我們的煩惱苦迫都來自無明和染愛。在生活當中,就要時時刻刻去反省去觀察,體會內心的染愛力,無明的執取力。
只有了解自己,看清楚看明白了,才能體會到佛陀所說的“于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只有去體會了,才能對這句話真正的深入,原來佛陀說得真是這個樣子的。
若是真的厭生死苦,真的想出輪回苦,真得看透世間的真相,對法真有一定的體會,內心希翼解脫,趨向解脫,自然而然會對“所取之法”體會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離欲、滅盡,舍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俱滅。
多聞熏習的熏,相當地重要,只有熏多了,聞多了,法在心中建立了,在生命的功能作用中,自然而然會運用無常法去透過生死流轉的現象。或用無常法讓內心離開那個染愛,讓心無所住。只有心無住了才不會執著,只有不執著了才能離欲,才能滅盡,才能趨向解脫。
這里我們又重新回到“四預流支"的多聞熏習,這是多么地重要!讓熏到的法在自己生命當中,在生命流動的功能中起作用,這是不容易的,也必須要做到的。只有如此,才談得上“法次法向”。
人家禮拜的不是這個人,是因為所展現的那個法,禮拜的是法。有德的人心中未必有法,有解脫法的人展現出來必有五戒十善、人天善法的德性。所以,對法要有行持。
修行人,要有最基本的德性,要努力培養自己住山的各種因緣,要適應山上的生存環境。
沒有起分別,這是寺院里的事?這是他人的活?我們要的就是這種沒有分別心,很自然而然的去做了。
不僅把活做好了,所有的人都能照顧到。這樣,你跟這個環境、這個氛圍才能融合在一起,在那里修行也才能真正的上功夫。若是從真正的破染愛、執著來講,任何的加持都沒有這個來的快!把你的我執、我見慢慢地給它淡薄,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記得以前,給人家處理了以后,她有所感悟的在那里大哭,信誓旦旦地跟我說絕對不會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早已成為過去,該無常的照樣無常。當你還沒有付出的時候,既然已經來到這里,道場早已為你付出了,只不過道場的付出你看不到。我的付出,即使你顯現體會到了,明天、后天,再過幾天也就忘了。
一個真正要契入無我的人,真正要放下的人,一切隨緣,沒必要在這個五濁惡世里造作。一個實修的道場,奔向解脫的氛圍,也是隨順眾人的因緣,而道場本身并無掛礙。
法是趨向解決煩惱苦迫的,有這樣的功效,只要學那個法,在你的身心當中必然起那個作用。
我們講舍什么呢?把自己染愛執著給舍了、放下了。所以,大舍最后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解脫。舍那個必得解脫。
舍錢是為了舍身,舍身是為了舍心。這個心怎么舍呢?因為心里面有染愛執著,要把它舍掉。
三皈五戒真正的含義是:來皈依的人,要讓他在法上建立正信,能真正讓佛陀的正法在他的生命中起作用、起功效,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所以,皈依、三皈五戒、皈依的方向、目的、目標、意義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對眾生真正的產生接引。
真正有法、有境界的人是趨向于離欲的,他沒時間玩這一塊內容。
其他修行的生命在他身上,他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功夫高,然后順著起心動念的貪嗔癡在那里造作。有些念頭根本就是附體的,借著他的身體去造作。
在初禪的境界中,是離欲、離諸不善法。借著一些修行的用功在那里亂顯擺的,都是那些修行上了年頭的附在人身上。
所有的加持都是暫時的,所有的消業也都有局限性。因為真正的加持在于你內心染愛的淡薄,真正的消業在于身心無明的破除,放慢輪回習性的腳步,讓生命在這一起的跋涉中得以止息。所以,外求的行為解決不了內心的執取力,都僅能得一時的安慰。
因為那些感受都是暫時的,根本改變不了內心的執著,改變不了你內心的貪求,欲望是無窮盡的!你病美好的時候想著病好,病好的時候想出神通,神通出來以后你有想出名,想出人頭地。等出名后又會做著長生夢,又想著永遠活著。人心就是這么一回事。當你懂了人心以后,唯一一條路就是放下。
若是回到家里又會想:在山上不好好修,在家里又隨波逐流。人心就這么起起浮浮不甘心,這張臉放不下,都在那里執著!
后來慢慢深入到佛法中,明白因果之間是有必然性,如是因如是果,若是治得了就能治嗎?很多事情是復雜的,就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它里面的因緣綜錯復雜在那里,想消她的業就能消嗎?
修行要懂得享受寂寞,修行要尊重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修行是有過程的。當你懂了這個過程以后,今后面對任何情況,面對任何的順境逆境,都知道它僅是一種過程。在過程的當下,應該如何安心?如何用心?心住在哪里?包括我們念佛、誦經甚至禪修,都僅是一個過程。所有的過程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過去。既然是一種過程,一只鳥飛過還會去抓嗎?一片烏云飄過還會去看嗎?一個妄想來了還隨他轉嗎?認識到這些,你的心自然不縛物上了,安自己的心、安當下的心。因為它是一種過程,抓不得、抓不了。所以,生活上任何的體會,任何的境界,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掙扎,任何內心的煩惱,都要把它立在法上。從法的角度去考慮它,從無常、無我的角度去考慮它。
你來拜我,你拜的不是我,你要的是法,是不是這樣子?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在拜我的時候,我內心還會起高興嗎?你在拜的當下,我知道你要的是法,我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你。
對于初學佛的常人而言,身心健康,才有心思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所以,在鍛煉身體的過程當中,是趨向于放下,趨向于舍的。
我們同樣做養生,同樣強調五臟六腑的強壯,強調大小周天、三脈七輪,但是,我們只是通過這些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身體的功能作用,然后知道它的無常性,它的因緣和合性。
但是玩到最后發現,對這個身體執著越多,當它壞的時候越苦。身體僅是修行的工具,可以不必這么在意與執著,人一生也就是幾十年的事。就借著這幾十年,如何把染愛執著放下!
所以,心中有法以后,對很多事情自然是看淡了,心中沒有法只能是去折騰身體。一個真正要放下的修行人,你會發現:外緣的牽扯力越大,自己的無意識執著就越深。不管你執不執著,都會落在心田意識里。
佛陀覺悟,這里有很重要的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佛陀坐在菩提樹下,專精禪思,就是正思維。他在打坐不是什么都不想,不是在那里契入定境,他是在專精禪思。借助定的寧靜在那里起思維:“何法有故老死有?為什么會有老病死?”也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有煩惱有痛苦,你在那里思維這個煩惱怎么起的?苦迫怎么起的?
心中都建立在解脫的法上,經常這么去想,這么去禪思。那么,以后念佛、誦經、打坐、面壁、閉關,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正思維的慣性。因為思維慣了會成為一種習慣,而且這種習慣的養成,實際上就是熏習。碰到問題就會在法上,站在法上,就在熏習了。
人前的你,這顆心是往下沉的,你的心湖,哪怕石頭扔下去都波瀾不驚。因為你的心定在那里了,這個定是人家痛苦壓得你不得不定!在這個層面上后,再去思維法,可能就契入到法里面。
從一開始聞法,到最后的契入,有一個過程在。沒有痛苦過的經歷,對法的體會都是膚淺的!
因為對法了解了,知道佛覺悟的這個法,他舍棄了該舍棄的,經歷了痛苦的經歷,苦修苦行才體悟到法。
當你看到這些經的時候,這個佛陀是多么地現實,佛陀就在人間。
釋尊說有舍利弗的地方我事情就少,我就可以得安穩,可以得到安靜,很多事情舍利弗就幫他處理了。但舍利佛有沒有烘托出自己啊?經典上別人向舍利弗問法的時候,他說:“你問過釋尊沒有”?人家向舍利弗告辭的時候,他說:“你向釋尊告辭了沒有”。這就是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舍利弗在見法、證果以后,還是這樣子的尊敬佛陀,這樣子才合乎人心,遵循人道,是人間的佛陀,人間的圣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