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董卿圈粉無數。她所呈現出的深厚文化底蘊讓人為之嘆服。
應時應景地出口成章,背后是大量閱讀的積累。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會保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董卿說。
這些書當然不會白讀,它浸潤著一個人的氣質和底色。不管是楊絳先生,還是董卿,都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都讓人為之著迷。
這么一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人,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做了一件讓人靜下心來,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之中。
“這個節目的火爆恰恰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匱乏——如今純粹的事物太少,充斥在我們四周的都是感官的或者一時喧囂的東西。”作為主持人和制作人,董卿這么說。
就像高音四起的歌手舞臺上,李健和趙雷卻備受喜愛。《朗讀者》則是綜藝節目里的一股清流,不僅是60、70、80后,甚至90、00后們都很喜愛。
讓人忍不住表白這樣的董小姐。不貪戀目前的成績,不迷失自我,對于自己想做的事情,盡全力去做。
最想表白的還是她關于“朗讀亭”的構思和落地。
現在許多城市都設置了“朗讀亭”,每個人都能進去在狹小的空間里朗讀自己喜歡的文字。
看到那么多人排長隊,走進朗讀亭去朗讀,聽到大家朗讀背后的故事,讓人溫暖又感動。
孩子們,白發老者,男男女女們帶著自己心愛的讀物,一句句讀給特別的人。
一位媽媽在朗讀亭里讀了托爾斯泰的《金雞冠的公雞》,這是她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聽的童話故事,現在女兒去世十三年了,自己每天想她卻又不敢想,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讀給天上的孩子聽。其實,也是讀給她自己聽。
看著朗讀亭里的燈光,亭外等候的人們,徒然增添一些溫暖的感動。一個個小亭子,讓這座城市都格外的有溫度。
走進它,人們將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讀出來,這個過程是朗讀者和聽者雙方的美好。在一字一句中,靠近內心深處的柔軟。
董卿說,希望可以通過《朗讀者》和“朗讀亭”,激發起一部分人朗讀的習慣。
這哪里只是朗讀習慣,分明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安靜、溫暖、直面心靈的小角落。
西班牙《世界報》曾發文稱,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幸運的是,已經有一小部分人在努力去追尋和堅持這種浪漫的生活方式,比如《朗讀者》第一期嘉賓周小林和殷潔,十年光陰,千畝花谷,只為愛你。
比如越來越多的手作人,選擇專注于自己鐘情的事情當中,在山林里,在溪谷間,讓心靈被熱愛所滋養。
比如董卿的朗讀亭。讓更多人,擇一本書,選一處地兒,讀一段文,邂逅真實的自己。
或許有一天,我們都能夠不為生計所迫去讀書,而是真正將讀書作為生活的樂趣,沉靜下來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和情感。
在清晨、在午后、在地鐵、在飛機,都能夠安心的享受讀書的樂趣。
記得當年第一次出國時,在飛機上呼呼睡覺時,余光瞄到有老外捧著書在看。在輪船的甲板上跟朋友吹牛皮時,發現兩個性感的美妞曬著日光浴看著書,。在海邊不停自拍時,看到一家人在度假,孩子們在玩耍,媽媽在一旁安靜的讀書。
當時就跟友人們說,原來這才是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而不是像我拿著手機一不留神就從閱讀模式切換到玩游戲看視頻。
回來之后,就盡量的讓自己包里放本書,在候車,在排隊的間隙能夠快速沉浸在書中。
去年聽一大神分享自己的時間管理經驗時,她也提到把時間切分成小塊之后,養成隨時保持閱讀的習慣,從來都不覺得等候是件很無聊的事情,那剛好是她可以讀書的寶貴時間。
“嗨,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帶著書上哪兒讀一段吧?”
“那我們去朗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