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真正屬于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1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就可以鍛煉出很強的自理能力——按照這樣的邏輯,孤兒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的。事實上,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較重的心理問題。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里。
2
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關于孩子寄宿,贊成派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反對派認為缺少家庭的溫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養及智力發展。
我是明確反對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就可以鍛煉出很強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體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體意識、善于和人合作——按照這樣的邏輯,孤兒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應該是最好的。
事實上,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較重的心理問題,自我意識和合作意識往往停留在較低層面——不是他們天賦不好,也不是保育員的工作不盡責,是他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愛,從小缺少家庭氣氛滋養,缺少和親人的情感及語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現出永久的缺陷。
腦神經科學已證實,早期情感發育不良,會直接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使其結構異常,造成無法逆轉的病理性改變。在這方面,羅馬尼亞曾犯過一個致命錯誤。
二戰后,羅馬尼亞人口銳減,政府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資的國家教養院集體撫養。此后先后有6萬多名嬰兒一出生就被送進教養院批量撫養。這些孩子后來幾乎都出現行為異常,大多數智力低下,情感發育不良,不會和人交流,無法形成對視和對話,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搖晃或不斷重復某種刻板行為,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也沒有溝通能力——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孤兒院現象”。
3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充分證明早年情感滋潤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學家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內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懼,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后,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走路也蹣跚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
送孩子寄宿,本質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無視兒童作為一個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孩子頭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兒園,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就急于去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減少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拔苗助長,讓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滿足,今后他的社會屬性也難正常成長、無法正常表達。
4
為事業打拼,不是對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長說,我知道寄宿對孩子不好,但工作實在忙,沒辦法。
其實,觀察我們身邊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個事實: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