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教育戲劇是幾年前的一部兒童劇“小小云先生”。在此之前,雖然也帶Elsa接觸了國際兒童劇團的一些優秀劇作,比如“魔法師的白手套”,但那個階段就只是作為豐富孩子視野的想法,欣賞劇目。真正了解到戲劇和教育融合,是因為在觀看完“小小云先生”以后,Elsa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跟我探討了很多關于云先生的各種細節和故事的衍生:
媽媽,落下的雨會不會有一些是云先生的眼淚?
云先生有朋友嗎?有沒有云小姐呢?云先生總是一個人,他會不會很孤單呢?
云先生會說中文嗎?全世界只有一個云先生嗎?
......
這些天馬行空的思考,我都很認真的跟Elsa討論過,有的有結論,有的留給她一個開放的空間去繼續思考。
作為一名生涯教育踐行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孩子在兒童時期用更有趣的方式去開啟對生涯、對職業的認知。在自由戲劇跟Marphy很多次的交流中,我發覺通過戲劇來啟蒙孩子的生涯認知,激發孩子對自己,對社會,對自己與周圍的關系的探索,是非常棒的一種方式。
Elsa在這大半年的“玩耍”中,跟著Uncle Lee,在各種戲劇人物與故事里,在懵懂之中,嘗試著去體驗式的思考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職業”是如何生活的。從最初的“巨人的花園”里的巨人,她跳出了日常的孩子角色,第一次假設自己是個成年人,并且是個有力量的成年人,她會擁有什么,她可以給予什么,以及她還可以給別人帶去什么樣的危害;
Elsa從最開始的不顧別的小朋友是否在發言,自顧自的急著表達自己,經歷了聊齋志異里“水鬼”和“漁夫”這兩個角色的分解、思考、體驗,和不同的小伙伴的合作,Elsa逐漸開始學會傾聽和協作;
在花木蘭的故事元素中,Elsa從自己作為花木蘭寫的一封家書里,不經意間懂得了責任與照顧;在李白與汪倫的故事里,Elsa雖然還不能理解古詩的意境,但她在體驗汪倫和李白這兩個角色的時候,卻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著處理來自朋友誤解時的怒氣;在賣炭翁的場景里,我意外的發現,Elsa在這個系列的課程后,跟我討論為什么賣炭翁只能賣炭賺錢,他還可以換成什么方式來養活自己...
學期結束前的最后一個小課題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小朋友們通過發現自己學校的不理想之處,討論理想中的完美學校會有些什么元素,再到如何設置與串聯這些元素,行成一個新的學校。最后,每個小朋友都上臺以這個學校的校長的身份,做一次2分鐘的學校宣講,其他小朋友扮演的是各種挑剔的家長。令我驚喜的是,我看到Elsa像模像樣的以一個校長的角色接受了臺下一個“家長”對學校游泳課安全性的質疑,不緊張不忙亂的作了解答。這不正是有趣又深入的職業啟蒙嗎?
戲劇給了每個人一個安全又充滿想象的環境,孩子們在這個小世界里,去充分的探索各種可能性。在這些戲劇課程里,Elsa不僅僅收獲了很有意思的生涯啟蒙,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她在一個沒有規定的教室里學會了規則。下學期,Elsa和她的小伙伴們會跟著Uncle Lee、大力老師一起開始接觸完整的排劇環節,我很期待看到她們的呈現和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