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網名開始說起吧,我的最初的網名是云想衣裳,起這樣的名,也是因為向往云的自由、云的飄逸。借用李白的詩中四字。
一開始,總有網友把我的職業和網名聯系起來,認為我是開服裝店的,其實我是喜歡買衣服的女人。
言歸正傳,我今天要說的,不是網名,是衣裳。前段時間近乎瘋狂的購買衣服,自己都覺得過意不去,而且還買了兩件很多余的衣服。常常告誡自己要買自己需要的,適合自己的,總是在漂亮衣服面前失去理智,很沖動的購物,總也敵制不了衣服的誘惑,近來克制自己的購買欲,消停了一段。
這兩天購衣服的念想又開始了,覺得自己需要一件羽絨服,需要一件白色的毛衣,需要一條闊腿長褲,需要一件高領的長毛衣,還需要一條色彩素雅大方的鉛筆褲,但不要那種滿大街統一的黑色。雖然黑色好搭配衣服,配什么顏色的衣服都還安全,卻沒有個性。一直一來,我都在嘗試穿出自己的個性來。這個過程是需要勇氣和堅持的。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缺衣少食,現在自己有能力了,就盡我所能的彌補自己整個青春期對衣服的暢想。所以,才購衣無度。
記得小時候,給我留有深刻影響的兩件衣服,當然都是過年才有的新衣服。一件是紫紅色棉布的,一件是藍花布的,都是母親親手為我們姐妹倆做的。藍色花布的衣服是小方領的,釘了很樸實的黑色的扣子,兩側各有一個方形明口袋,對于小孩子來說,這兩個大口袋很實用,可以裝很多東西。那件純色的紫紅色的衣服媽媽做成小圓領,在胸前加了白色的線條,也是有兩個明口袋的。穿起來看上去很可愛,很清純,這件衣服也是我最喜歡穿的。
在我的記憶里,這是我在上高二之前穿過的唯一一件和紅色沾點邊的衣服。不知道為什么,從小我就很排斥紅色和黃色,紅色還可以勉強接受,最受不了的就是黃色,甚至看到黃色會影響我的心情。在我30歲之前從沒有穿過黃色的衣服。
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的年代,買布料是需要布票的。布票是有限的。哪里像現在的孩子衣服豐富多彩,花樣款式繁多。我小時候,基本都是一年只做一件新衣服。
而我穿過顏色最多的就是藍色,深的、淺的、棉布的、的確良的、滌綸的不一樣的藍。記得當時還流行一種叫做“巴拿馬”的布料,不記得我做過什么樣的衣服了。
現在翻開影集,高中時代三年的照片,幾乎都是穿著那件我自己去市里買的一塊質地極好且厚實的淺藍色的布料,交給裁縫師傅做的西服。搭配一條白色棉布的休閑直筒褲。這是我高中時代對自己最滿意的著裝。以至若干年后,別人翻開的我的影集,認為我那三年只有那一套衣服。但是那套衣服確實給我帶來很多女兒家愛美的自信。
記得在高二的時候我看上一塊水紫色的布料,在媽媽那里軟磨硬泡,終于做了一套套裝。介于裁縫的水平做出的效果沒有我想象的好看,第一次穿著這么艷的衣服走進校園,著實有點不自在的感覺,但是一進校園還是引來一道道驚奇的目光,在那個以樸實為重的教育理念的年代,我這算是校園的另類了。
我想我對于衣服的無限忠愛就起源于高中時代。也許也是迷失在自己藍色夢幻里而荒廢了學業。而我的同桌卻穿著保守而又充滿張力的大紅色中山裝,很長的黑發梳兩個,不,應該是四個麻花辮,兩個頭角各兩條用藍色的綢子扎的蝴蝶結在頭頂飛揚。這也是校園一道特別的著裝,在大眾的影響里中山裝都應該是男士的衣服,且也不應該是大紅色的。但它就別出心裁的穿了,所以這也是她的風格,直到現在雖然她身在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但無論怎么穿還是有保守且莊重的風格的體現,除了她那件紅色低胸吊帶衫。
然而,我這套紫紅色的套裝被我帶去大學的校園的時候,我發現穿了她就俗氣的很,于是,很沒有信心再上身了,但苦于那個時候經濟的因素,也只能將就著偶爾在換洗衣服的時候穿穿,而且再也不敢成套的穿了,這樣的衣服在大學校園里是顯得太土。
在我們宿舍里,我是最缺少衣服的人了,而且沒有一件漂亮的衣服,都是農村帶來的土里土氣、俗氣的衣服。因了衣服與我的關系,所以很自卑,很少參加什么聚會、舞會等活動。我常常欣賞著別的女孩子漂亮的衣服而不油生出羨慕的表情來。她們動輒就穿上百元的衣服鞋子,而我只能穿得起二三十元的衣服。在那個牛肉面1元錢的年代,上百元的衣服與我是很昂貴的。大商廈的衣服我只能看看,就去西部最大的批發市場--東部,買那些便宜的十幾元的地攤貨。在我那個如花的年紀卻沒有穿過一條裙子,無論是長裙還是短裙。僅有的一張穿裙子的照片,還是借了舍友的藍牛仔布及踝半裙,站在師大的校門口,目光中透出無限的憂愁。因為衣服?因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