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微物之神》知道一位“非常喜歡這本書”的華裔女作家伍綺詩。華裔女作家?哈佛大學畢業?父母均為科學家?耗時六年完成處女作?征服歐美文壇?等等,這些標簽立馬勾起了我無盡的好奇……
《無聲告白》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開篇第一句就緊緊抓住了我的腦神經,死因?他們指誰?既然已經確定死亡為什么他們不知道?帶著疑問開始抽絲剝繭,一層層揭開莉迪亞之死的謎團。
這種開篇就設置主題懸念的寫作手法我覺得非常新穎,直率但又詭秘。看得見坦誠,但又不失偽飾的單調。
帶著“莉迪亞死因未明”的主題懸念,作者開始為我們展示莉迪亞生活的家庭背景: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想要融入群體的少數派,在種族歧視的環境中長大,渴望與“周圍融為一體”,渴望融入美國社會。他受夠了自己的“突兀”,希望能活得“泯然眾人”,但外來者的自卑和軟弱讓這種渴望伴隨了他一生。于是詹姆斯對社群的期待轉嫁到了“藍眼睛”的莉迪亞身上。正是詹姆斯的社群期待,讓莉迪亞被迫社交。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想要與眾不同的理想派,瑪麗琳,特立獨行,一直討厭“舉頭相夫教子頷首柴米油鹽”的生活,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一名科學女性。但是不覺中墮入庸俗的日常。在兒子內斯進入小學女兒莉迪亞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心有不甘的瑪麗琳覺得可以暫時放下照顧家庭的責任,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學業,
于是制定了一次荒唐的“實現幻夢”逃走計劃,其結果因懷上漢娜而抱憾結束,再一次極不情愿的回歸家庭。但這次出走給家庭造成了難以愈合的隱傷。莉迪亞對家庭不穩定的恐懼許諾出“只要母親回來什么都可以。”因為一本《貝蒂.克羅克烹飪書》,瑪麗琳以為莉迪亞懂她,于是將自己的理想轉嫁到莉迪亞身上,可憐的莉迪亞因為害怕失去媽媽,一味地說著“是,是的”。溝通失聯,活在媽媽的期待里,失去自我……
莉迪亞的哥哥內斯、妹妹漢娜-被忽視的孩子,當父母的期望同時交織在莉迪亞身上,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就成了被忽視的孩子。
哥哥內斯親眼目睹父母“以愛之名”剝奪妹妹莉迪亞的天真與夢想,讓這個家庭逐漸失衡。而母親的拋棄、父親的背叛更是讓他迷惑痛苦,他決定逃離。而對于莉迪亞和漢娜來說,哥哥是這個家庭唯一的依靠,也是并肩的伙伴。內斯的哈佛通知書到來時,內斯的興奮與莉迪亞的恐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莉迪亞的妹妹漢娜-喚回整個家庭的天使,漢娜,家庭的隱形人,沒有人去關注和喜愛她,每天隱藏于家中的角角落落,她猶如家庭的天使,對愛有著準確的嗅覺,洞察著家庭的秘密,
莉迪亞-因求家庭穩固而失去自我,父母的離家出走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埋下了深深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她害怕被拋棄,于是她成為了家庭穩固的聯結者,她迎合父母的理想以此表達對父母的愛,她每天都在扮演一個聽話、努力實現父母理想的角色。疲憊的戴著面具活在虛偽里,人生被安排,自由被限制,最終一條條枷鎖把她推向湖底。
綜上,母親的出走,讓幼小的莉迪亞對家庭的不穩定產生恐懼,瑪麗琳的理想轉嫁,詹姆斯的社群期待,唯一的寄托內斯的離開等,這些都是將莉迪亞逼向深潭的推手,最終莉迪亞跨出小船,走向水中。
莉迪亞死于自殺,死于對父母的愛,死于對這份愛的獻祭。
莉迪亞死于他殺,死于父母的期待,“期待”是柄傷人的利劍。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我們談談開篇的懸念(莉迪亞的死因)以及結尾的鋪陳。莉迪亞的死因出現在書中第十一章,作者將莉迪亞深夜劃船到湖中央的原因處理成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一直都不會游泳的莉迪亞如果能夠游到岸邊就可以重新開啟新生活,否則就一切都結束。這種解釋不免有些牽強,畢竟為了迎合讀者的心情。而通篇莉迪亞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了封存和實現她的承諾,她一定要這樣做。
故事并不復雜,文風溫婉而細膩,用詞精準而克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