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書的封面上寫著,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這是本書一開始就知道的事實。
瑪麗琳從小就想追求與眾不同,她厭倦了母親那樣的生活,圍繞丈夫、孩子、家政。她想活出不同于母親的人生,夢想做一名醫生,讓人們在提到醫生職業時第一反應不只有男人。她與男生一起學習生物、化學、物理,出色的成績消除了老師同學偏見的眼光。終于她考入了哈佛離夢想更近了一步,但是她遇見了詹姆斯,墜入了愛河、懷了孩子。八年的家庭主婦生活讓她離年少的夢想越來越遠,母親的死亡讓她突然醒悟。
書中對于瑪麗琳去整理母親遺物的描寫讓我很有感觸,寫道,這個房間除了烹飪書上的一些標注能夠找到一點母親存在的證據,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任何母親的痕跡,沒有照片,母親生活中丟失了自己。
想起看家里以前的老照片,年輕的父母衣著時尚,年輕的面孔洋溢著笑容,那么自信朝氣。但在家庭的瑣事、工作的付出、孩子的養育中,他們對于自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害怕在成長過程中逐漸丟失了自己。按照別人的想法活成了另一番模樣。
無聲告白這本書,我看著瑪麗琳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八年的婚姻中喪失了自己,她可以記住家庭中每個人的喜好,給他們做豐盛的早餐,但她已經不會那些醫學的東西了。八年的時光讓她沒有能力再撿起年少的夢想了,雖然她試圖追逐,但失敗了。
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一邊試圖理解瑪麗琳的做法,但同時作為莉迪亞的角度,感受到的只有壓抑,每天承受著母親的期待,承載著父親對于交友的執著,父親是中國人,對于那個年代的局限性,對于不同種族的結合接受度還不算高,這樣的“與眾不同”讓他們混血孩子本就承受了異樣的眼光,加之父母兩人雙份的愛,沉甸甸的期待讓我作為讀者都有點喘不過氣,莉迪亞的自殺是最無奈的犧牲。
莉迪亞被父母逼迫成為了提線木偶。
作者是將兩條時間線交叉的寫法,一條寫莉迪亞如何被逼上了絕路,一面寫父母的逼迫是在什么樣的家庭氛圍中養成的。所以我在為莉迪亞生活感到壓抑時,又可憐她的母親,那種對自己的失望,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之在孩子身上保持著這個家庭脆弱的平衡。
對于家庭中被忽略的哥哥和從未被注意到的妹妹,讓這個家庭越發的不正常,他們的關系以莉迪亞為紐帶,緊緊系在一起,又那么脆弱。當這個紐帶沒了,這個家的平衡被打亂,家庭就這樣崩潰了。
文章的結尾其實算是給人了希望的,家人將維持表面的平靜通過莉迪亞的死終于攤在桌面上,像清理傷口一樣,雖然沉痛,但這是變好的關鍵步驟,不然只會發炎腐爛。夫妻間的隔閡、關于不同人種的婚姻、兩個人對對方的猜忌、關于詹姆斯的出軌,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忽略的孩子終于要得到關注,家庭的一切一切被血淋淋的擺在眼線,那么顯眼。但傷口已經在愈合了,我們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