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田園將蕪湖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我心中的桃花源,那應該是一個下著毛雨的朝代。當月光嵌在氤氳的霧氣里,整個世界就慢慢暗了下來。搖拽的星光,云煙繚繞的延綿山林,散落別致的古時村落,滴滴答答的小巧溶洞,一點點隱現?…
想生在大山里,做那早于文明的古人,體驗無拘無束的自在。或是某個戰亂年間隱居山野的窈窕淑女。沿溪蓋一座石砌的小房子,門庭內種一棵大香樟,供夏夜乘涼。只與筆墨紙硯、明月清風、鳥語花香為鄰。
想流連在道德經的世界,無為而無不為,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涌起,倒騎青牛,于青山綠水間徜徉,解讀自然的玄妙。臨淵而立,放牡心神。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不經意間,思緒就化作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輕輕振翅,羊角之風,渲染出九萬里的溫柔。迎著北風呼嘯,一個噴嚏,就足以淋濕北海的精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開辟心靈的凈土,拉下一面幡旗,掛在上天地玄黃。
想走入圣賢的世界,感受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于天地同節的淳樸民風。四海之內海,合敬同愛。
五千年的文明,宣紙之上,濃淡深淺,墨跡層層滲透,寫意山水,曉喻人生,余韻無窮。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時候,深秋的樹林里,只聽得見小提琴弦邊的晚風。在木格花窗邊,來和徐志摩一起作遙遠的懷想。還有那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回首向來蕭瑟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想歸去在那樣的世界,在恬靜的天襲里,慢慢躬耕人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