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想和你去很多地方,看盡春花秋月、夏蟬冬雪;后來,我想和你去的地方,那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我想和你在此,虛度一生光陰。
江南的美,自不必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成就了蘇杭,蘇杭蘊染了江南。我喜愛江南的風景,因為她們美得低調,美得典雅。江南的美在蘇杭,杭州的美在西湖。
西湖之美,美在四時朝暮。
我來的太晚,錯過了“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的春日,錯過了春風駘蕩,新柳如煙。沿蘇堤緩緩而行,一路好鳥和鳴,湖波如鏡,映照楊柳夾岸;六橋起伏,點綴“蘇堤春曉”。我來的太晚,錯過了“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的秋日,錯過了夜色如水,皓月當空,錯過了“一色湖光萬頃秋”,辜負了這“平湖秋月”。我來的太晚,錯過了“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的冬日,錯過了瑞雪初霽、晶瑩朗徹的西湖,錯過了斷橋涵洞奕奕生光,錯過了橋身似隱似現,似斷非斷,終是未能得見“斷橋殘雪”。
幸好我來了,在“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的夏日,南宋的酒坊蓮葉田田,清風拂翠,酒香伴著荷香穿越了千年的時光,流瀉在這一池風荷上,便重現了“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的“曲院風荷”。幸好我來了,在“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的清晨,柳陰深靄,碧浪搖空,經過一夜沉淀,西湖少了人聲鼎沸,多了“柳浪聞鶯”的趣味。行至“花港觀魚”,花木簇擁,濃蔭夾道,看魚戲池內,再憑欄投餌,更添魚樂人歡。幸好我來了,在“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的傍晚,登塔遠眺,可見西湖全貌,日光西照,湖水碧波蕩漾,寶塔金碧輝煌,“雷峰夕照”掃去舊日蕭條。從倒塌到重建,一如人生起伏,世事無常。
雖然我來了,卻總有些遺憾。在“樹夾炎風路,行人正午稀”的午時,景碑亭林木蔥蔚,但見流云翻涌,嵐翠相擁,未登鳳凰山,難見“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的“雙峰插云”。在“極目生晚照,遠樹籠微陰”的日暮,南屏山林木蒼翠,秀石玲瓏,未能聽見凈慈寺的鐘聲山回谷鳴,卻因“曛黃深淺畫難工”的寺院憑添了“南屏晚鐘”的情韻。在“風不鳴條花著露,一湖春月萬蛙聲”的夜晚,若能乘船登島,看湖心島花木扶疏,倒影迷離,享步移景異之趣;抑或泛舟西湖,看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享“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之趣,如此,才能體味作為“西湖第一勝境”的“三潭印月”之趣味。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西湖的空靈,是從骨子里滲透出來的。如詩如畫的江南、如歌如夢的西湖,烏篷船搖曳著游人的夢。
西湖之美,美在十里山川。
清晨的陽光柔和而明亮,從“黃龍吐翠”進入寶石山,竹徑通幽,空靈剔透,天空一碧如洗,朝暉被層層疊疊的樹葉過濾,或似星辰,或似赤練,最后變成淡淡的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把飄蕩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得通亮。大毛竹密布叢生,高達十多米,剛勁挺秀,匯林成海;春筍破土而出,掀翻石塊,勢不可擋。過黃龍洞,沿山徑蜿蜒而上,還未見白沙泉,就已聞泉水聲,雖泉小水淺,卻清澈見底。掬一捧泉水拍打在臉上,暑意漸退,涼意漸生。步行數十分鐘,便到達葛嶺之巔的初陽臺,朝陽初升,登臺遠眺,天空如畫布,旭日如巨盤,西湖如錦緞,山色湖光,一覽無余。再往前行,遠遠便可看見“抱樸道院”的院墻,瓦蓋如鱗,宛若一條游動的黃龍翹首山間,隨山勢起伏蜿蜒。繼續沿山路步行,途徑“寶石流霞”,紫褐色山巖在日光映照下,如流霞繽紛,似翡翠瑪瑙,熠熠閃光。一路循階而上,寶石山綠陰如蓋,青嶂千疊,坐落在樹林間的,便是“保俶塔”。保俶塔巍然挺秀,七寶玲瓏,浮屠撐云,金碧排空,玲瓏多姿,好似窈窕的“美人”佇立山巔,素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女”之說。無論是晨曦微露,還是陽夕浮云,寶石山始終亭亭玉立,給西湖景致更添幾分秀美。
正午的陽光金燦燦,傾瀉而下注進萬頃碧波,把西湖上戲耍的鴛鴦映襯的更加可愛。行走在西里湖岸邊,沿途花木繁茂,不知不覺便來到孤山腳下。形如黛簇的孤山被碧波環繞,山中亭臺樓閣錯落別致。行于孤山南麓中部,可見清行宮,從建筑遺跡依稀可見當時繁盛,遠處的文瀾閣,古舊的大門依舊緊鎖,塵封著那段關于《四庫全書》的歷史。孤山頂上云樹古木,枝茂葉密,凝綠疊翠。亭榭樓臺,參差錯落,掩映在綠樹叢中;白墻黑瓦的敬一書院,隱逸在滿墻藤蘿苔蘚之中。書院不遠處便是林逋墓,張岱所作的《林和靖墓柱銘》:“云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紀念了林和靖“梅妻鶴子”的一生。沿“綠云徑”石階而下,行走在花崗石板鋪就的小路上,夾路相映的梅樹林,把人引向山麓的放鶴亭。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游人如織,其間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亭臺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層層疊疊,井然有序,把江南園林之長集于一處,不負“湖山最佳處”之譽。行于孤山后麓,正對西泠橋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便是“中山紀念亭”。清風明月,道德文章,從古至今,孤山風雅絲毫不減。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讓蘇東坡如此喜愛的靈隱寺和飛來峰,來杭州又怎么能不去看一看呢?飛來峰與寶石山、孤山大不同,它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飛來峰頂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初夏的陽光與綠蔭結伴,送來涼風陣陣;飛來峰下洞壑遍布,洞中清幽涼爽,不似夏日時光;溪間的峭壁,雕刻著精美的摩崖石刻造像,伴著潺潺流水,讓人靜心養神;龍泓洞口的理公塔,六面六層,殊為罕見,雖樸實無華,卻別具一格。不見了“飛來山上千尋塔”,可仍然是“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步行十幾分鐘,便到達靈隱寺門口,仰望高達10多米的古樟樹,跟著它的呼吸,體會千年古剎的氣息。刻滿經文的千年石經幢立于寺門口,守護著靈隱寺千百年的平安喜樂,也見證了靈隱寺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現雖有殘損,仍不失歷史滄桑之美。靈隱古禪寺內,林木蒼郁,廟宇雄敞,流水潺潺,環境清幽。雖未能進入寺內,燥熱的心卻已經平靜下來。
杭州的雨下起來沒完沒了,似乎永遠停不下來。杭州的山連綿不斷,似乎永遠也走不完。“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山自古有五多:“古樹清泉多、奇巖怪石多、祠廟寺觀多、鄉風民俗奇情多、名人遺跡故事多”。雨中的吳山依然林木蔥郁,卻與晴時風光大不相同。清晨踏雨而行,從南宋皇城遺址到梵天寺經幢,沿著饅頭山悠長的小徑一直向前,林中雨霧驟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安靜得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和樹林中滴滴答答的雨聲,卻又熱鬧得時不時遇見幾只蹦蹦跳跳的青蛙,和慢悠悠爬行的千足蟲。翻山越嶺,從圣果寺遺址到萬松書院,草橋相會、十八相送的遺跡淹沒在鳳凰山,卻把梁祝的傳說留在了萬松嶺。穿過街市巷陌,從萬松嶺路向吳山出發,雖未能在山頂遠眺錢塘江,也未能深刻體會到吳山的“五多”,卻被山中的摩崖石刻群所震撼。云居山摩崖石刻“忠孝節義”在雨霧中仍然清晰可辨,“吳山第一峰”立馬橫巖,崖巖上刻下了歷朝歷代的書牒文字,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歷史痕跡。東行百步,穿過騎山道而建的四角飛檐疊泉亭,就能看到石佛院造像,三龕五尊造像,或坐或立,栩栩如生。雨中的石刻和造像,讓吳山多了幾分滄桑,還有些許清冷和惆悵。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杭州山水皆備。西湖周圍群山環抱,好似一顆明珠臥于群山之中。西湖滋養了十里山川,山川守護著十里湖光,秀美無比,相得益彰。
西湖的美,美在恬靜安然。
夏日的風篁嶺碧嶂千繞,古木參天,松篁交翠,溪水奔涌,泉源茂盛。九溪十八澗,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有了山泉雨露的滋潤,生于其中的龍井茶便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中國第一茶”。沿盤曲山道而行,處處可見茂盛的茶園,新茶已在清明前采摘完畢,剩下的茶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放眼望去,一排排綠色的龍井茶葉滿山鋪開去。行走在問茶古道上,崎嶇的山路隔絕了城市的喧鬧,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反而多了一份恬靜安然。從風篁嶺出來后,騎行在西湖風景區內,宛若騎車在森林中穿行,頭頂的陽光從樹葉縫隙中傾瀉而下,好似星辰跌落人間。一路“風馳電掣”,來到煙霞三洞中的石屋洞,“峭壁蒼苔侵佛髻,懸崖滴乳濕僧袍。”洞形寬敞,軒朗如屋,即使在炎熱的正午,也依然寒氣逼人,不由得寧心靜氣。夏日再熱,西湖總有一處風光,能讓你感受它的恬靜安然。
四時朝暮,山川湖光,西湖的美總是那么淡雅清新,“爐煙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對南屏晚妝。藕風氣香,竹風韻涼,等他月照回廊,浴鴛鴦一雙。”尋夢醉夢夢不成,有十里湖山,霞染臨安,管他春花秋月一場夢,你可愿和我在此,虛度一生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