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開一家書店,很想很想。
書店主要賣點別人喜歡看且我不討厭的書,同時再存放點我喜愛的書。遇見我喜愛的買書人,其實就是喜歡文字而我跟他(她)有感覺的人,我會直接送給人書的。
書店的裝潢設計方面都要符合人的視覺感受以及心理認同才好,會有柔軟的燈光,會有寬敞的閱覽座位。對了,咖啡和茶也要有,這是文人必備。
然后再加點我的愛,即真的熱愛和用心經營。
我相信這一定是一間有魅力的書店。
在我看了吳清友先生關于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我與誠品書店的25年》以后,才算是深切懂得這個誠品書店為什么會有那么厚重的文化底蘊存在。因為它的創(chuàng)辦人都是那樣有涵養(yǎng),書店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營造這樣一種氛圍,讓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這場文化之旅中,把人文、藝術以創(chuàng)意的形式融入生活。
當然,能夠開書店并且能承受連續(xù)15年虧損的,怕也就誠品書店獨此一家了。
那些年的虧損就擺在那里,不可逆轉。但是誠品的名聲已經出去了,去到臺灣,很多人會慕名來到誠品書店。而在蘇州,眾人翹首以盼的誠品書店即將在這里落戶之時,也是掀起了一陣風潮。誠品書店落戶在哪里,哪里就是榮耀的,閃著光的。
蘇州無疑是一座有文化積淀的城市,與臺灣的人文氣息有點相像。
蘇州有了臺灣名片――誠品書店的連鎖店,而且這是誠品書店第一次在內陸開連鎖店,也算是大陸跟臺灣在文化上開始交流,開始互相認同。
這是喜大普奔的好事。
而誠品書店連續(xù)15年虧損都沒倒閉,足以說明吳清友雄厚的經濟實力。他用早年間從商賺來的錢不遺余力的養(yǎng)活自己的愛好,他一定無比的熱愛這家書店以及其所承襲的文化內涵。同時能用自己努力工作賺來的錢養(yǎng)活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實乃人生一大幸事,畢竟很少人能做到這樣。
一間書店,一縷陽光,一本書,一杯茶,一晌時光。
我也不是突發(fā)奇想,而是在看完吳清友先生那篇演講稿件以后,心里前些年里開書店的夢想突然間復燃了。
這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文人,缺的是沒有酸腐氣十分從容的文人。吳清友先生就是那種緊缺的文人。開一間集合真善美藝術人文氣息濃郁有人格的書店,就會像現(xiàn)在這樣,人們只要提到誠品書店,一下就會想起吳清友先生。
誠品,證明了一間書店也可以成為一張顯著的文化名片。
而回歸到我想開的那種書店,我的目標當然沒這么宏遠,我也沒那么偉大,能在城市里的一個片區(qū),滋養(yǎng)這一個片區(qū)的人就好了。只要進去的人都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而這才是書店經營者應該有的情懷。
書店是為人造設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被書籍滋養(yǎng),這真是一件好事。
未來,我渴望開一間書店,不需要太大,不需要太奢華,有讀書的誠意和真善就足夠了。
從前很是對誠品書店向往,讀到了這一篇文章,更是想去。我寫的字怕表達不出我對一種滿懷人文書店的向往,于是特意把吳清友先生演講的原文鏈接放在這里http://mp.weixin.qq.com/s/-sQm7QGGuJV5aAwAiaKAFQ,愿你們也能喜歡
來到簡書真正寫字的第1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