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邊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京派作家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第一次再初中課本里讀邊城,似懂非懂中體會出了湘西的自然美,第二次在高中課本中讀翠翠,讀出了湘西的人情美,現在在大學里讀邊城,只覺得先生的文字怎么看都覺得有一種唯美在里面,但也味出了作者對湘西的鄉土文化在城市文化沖擊中難免走向沒落的隱憂。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文章開篇便如詩似畫,用簡短精煉的文字勾勒出故事發生的環境,一種清新之感迎面而來。作為女主人公的翠翠,名字由竹子而來‘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自然中長大的。觸目即為青山綠水,平日的生活便是親近自然,一雙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且教育著她,她就像是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盡管她沒有上過學,接受過教育,但她這種原始的自然之態更加顯得可愛活潑而又真實,處處透露出一種自然的美麗。滿山的翠竹象征了她純潔善良的心靈。

邊城描繪的是湘西一個名叫茶峒的小鎮中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色。湘西,作為沈從文的故鄉,必然包含著他對家鄉的一種深厚情感。這部小說是他將回鄉途中的所見所聞用手記錄下來的,女主角的原型采于一位在湘西碰到的少女和以前見過的女孩及自己的妻子張昭和。思鄉情結應該一直是激發作家創作激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老舍的作品中,就包含著北京小羊圈中百姓們生存的一種狀態,即他的創作以市民文學為主,其中包含著很多帶有京味兒的語句;巴金的作品中便顯然的有那個封建大家庭在他身上的烙印;張愛玲的小說中頹廢的七息也與其父親張延重整日渾渾噩噩,迷念鴉片的這種沒落貴族的氣質有關。畢竟作家的作品總是取材于生活,唯有深刻的體會,才會寫出能使讀者產生共鳴的作品來,達到一種文學上的真正的藝術價值。


爺爺對翠翠是有深切的愛的。當他大佬托人來他家提親時,他首先尊重翠翠的意見,將車路與馬路的不同走法告訴大佬,希望年親人能自己追求自己的辛福,同時相當尊重翠翠的意見,并沒有在翠翠不表態前做主將翠翠嫁給大佬。在我看來,‘三年零九個月的歌’怕也是和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了三年零九個月的情書有關。

整篇文章讀來,只覺得一種朦朧而又清晰的美好,被里面的人和事所美麗到。可愛的翠翠,溫和的爺爺,敢愛敢恨的儺送,還有里面一種純樸簡單的鄉風,都展示著一種自然的美。但邊城中也暗含著現代文明與鄉村文明之間的有力沖突,原始的人性美在現代文明的擠壓下不得不尋求另外的一種解脫,淳樸的鄉民們從朦朧的義利觀中掙脫出來,原來的水手不再是那個水手,嫁娶的婚俗里融入了有收入的碾坊等經濟因素。從爺爺與水手順順的身上,這種細致的變化更加得到體現。但作者在故事的結尾還是留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爺爺雖然去世,白塔雖也倒塌,但老馬兵的出現無疑給翠翠留了個堅實的依靠,村民們籌款一起修建白塔也是沈從文對傳統民風的重建的精神寄托。

本就是生在湘西長在湘西,被湘西的水土養育大的我對從文的文章不能再感同身受了。盡管他所描繪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湘西,與我成長的時代相隔了將近70年,但對《邊城》的解讀,依舊能勾起我對家鄉文化的一種思考。他是帶著深厚的感情在寫文章的,簡直將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寫得淋漓盡致,包括地域的名字,人的言行,都和幼小時的我對家鄉的理解一模一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中沈從文將人之間的“互罵”以及那種原始粗鄙的語言竟也寫出了一種純正與自然的美,家鄉的中年男子們多少說話都不太注意,言語里少不得有帶臟話的,自己一度認為的可恥及羞愧的,每聽到這樣的字眼,便會不自覺地躲開。現在想來,這該這是一種歷史所孕育的文化,“自古湘西多土匪”,外界的人對我們的認識本就是蠻荒之人,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逐漸納入到政府的管制之下,和老舍筆下的北京語言與張愛玲的“海派”語調都有著極大的不一致。這里的人民永遠透著一股野性,一種難以馴服的野性,伴著那湘西的水,融進湘西人的血液里。


湘西是多水的,沈從文的故事總和誰脫不了干系。在寫男女情感時,水手和在等待的女子便是其中的主角。這種故事延伸到今天也還有外出的男子,也還有等待的女子,只是那個男子不再是水手,女子也不再是吊腳樓中的婦人。城市文明使得大多數的湘西人為謀生路南下北上,或是在離家更遠的地方繼續與水水打交道;或是一路求學,謀得一個長久的安穩飯碗,成為像作者一樣的文人;又或是學得一門手藝外出經商;但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體力謀得一家的生活......在家等待的那個人也許要等上更久更久,男子出去時是新婚,歸來時,男孩已長得如父親一般高了。

自從文去世之后,便很少再看到有湘西的作家再將湘西寫得這么原汁原味,很難讓人一讀就有一種湘西的意境。越看沈從文,越萌發出一種創作現代湘西故事的沖動,講述現在的湘西故事。把從文沒講完的故事繼續講下去,包括那重修的白塔,那個在河畔等待的翠翠,那遺失在時代洪流里的風土人情,寫一種最純粹的文字,譜一曲最真實的現代鄉曲。但愿自己能記下今日寫下的話,依著兒時的家鄉印象,早日講未完的邊城故事。可湘西的故事,哪是說得盡的呢?

那么,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想起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和景?在評論里和貓分享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