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教材2019年9月已全面推廣使用,談及新教材的亮點,很多教師都會提到整本書的閱讀。
整本書的閱讀呈現出課程化的趨勢,既是響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課外閱讀總量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的有效舉措,也是符合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具體途徑,但囿于教師自身閱讀量、重視程度、教學水平等限制,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在縣鄉級學校開展得并不順利。現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幾點策略。
一、閱讀前,激發興趣。
閱讀期待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閱讀前教師采取系列措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投入閱讀的良好基礎。
(一)閱讀封皮、目錄,引發預測。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開始對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指導,要求學生“讀讀童話故事”,并列出書單——《小鯉魚跳龍門》《“歪腦袋”木頭樁》《孤獨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飛的貓》,提示學生“看到這些書名,你想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怎樣的奇遇嗎?先猜猜看,再打開童話故事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接著又通過泡泡語提示學生“每次拿到書,我都要看看書的封面,找找書名和作者。”“每次讀完書,我都小心地把書收好,不把書弄臟。”這樣的要求是符合初學讀書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封皮、目錄,引發預測是開啟整本書閱讀的第一步。
以《一只想飛的貓》為例,導讀課上我通過投影將封皮投射在大屏上,讓學生去發現:“從封皮上我們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呢?”鮮明的圖畫最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馬上開始了他們的發現之旅,有的找出書名,有的找出作者、出版社,有的發現這是一本“美繪注音版”的書,還有的發現封面上的圖畫是和故事內容相關聯的,在學生找出關鍵信息的同時,我順勢介紹了作者陳伯吹,激發學生對作者的仰慕之情,并借助圖畫引發預測:“我們來猜猜看,書中可能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書名和圖畫激發了學生預測的熱情,同時也降低了預測的難度。預測的內容五花八門,但正是千奇百怪的猜想,調動了他們閱讀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快快走進故事的期待。
每個人對某本書的閱讀期待,觸發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出于對作者的喜愛,有的是出于對書名的好奇,還有的是源于有趣的故事情節。此外,不同年齡階段也有不同的興趣觸發點,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在閱讀前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成功開啟一本書閱讀的基礎。
(二)精彩篇目先行閱讀,激發期待。整本書的閱讀是一件時間花在課外,功夫下在課內的事,課堂上教師的有效引導能給學生閱讀帶去源源不斷的動力。以《列那狐的故事》為例,這本書講了一只名叫列那的狐貍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構思奇妙、想象大膽,體現了列那的聰明。這本書的精彩不在封皮和書名,而在于故事。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安排了《狐貍分奶酪》《狐假虎威》兩篇故事,學完之后,我問學生:“狐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的說聰明,有的說狡猾,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我問:“你們想讀到更多關于狐貍的故事嗎?”學生們停留在對狐貍形象的思考中,自然興趣濃厚,于是,我拿出《列那狐的故事》,給他們讀了《列那偷魚》的故事,學生們一下子就被狐貍裝死、被人裝上車,美美地吃了一頓后,又把魚穿成項鏈掛在脖子上逃走的故事深深吸引,并大發感慨:狐貍太聰明了!我繼續調動興趣:狐貍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不想讀一讀?這時候再把整本書推薦給學生,并讓學生瀏覽目錄,通過鮮明的故事題目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事實證明,精彩故事先行閱讀是整本書閱讀的一個常用也好用的策略。
二、閱讀中,同步指導。
部編教材尤其注重閱讀策略的培養,比如聯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詞語的策略、抓關鍵句快速把握段落意思的策略、運用支架統整內容的策略、提高閱讀速度的策略等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所學的這些閱讀策略只有在不斷的運用中才能真正內化于心。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閱讀中的困惑、難點,及時指導,讓閱讀更流暢、更高效。
(一)找準困惑點,交流解惑。學生閱讀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困惑,教師可以通過調查、談話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 的困惑,然后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更順暢地進行閱讀。還以《列那狐的故事》為例,這是一本法國M.H.吉羅夫人著寫,中國作家改寫的一部寓言故事,我通過找不同層次的學生談話了解到低年級學生閱讀外國故事最大的障礙便是繞嘴的人名,還有幾個學生不理解“修道院”、“修士”,于是,我找出時間,選出書中有代表性的人名集中出示,告訴學生遇到外國人名不可怕,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后多讀幾遍,接著帶領學生讀通了人名,又介紹了“修道院”、“修士”的意思,并在師生對話中隨機解答學生讀書過程中的其他困惑。
這樣的解惑有助于增強學生閱讀的信心,也便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
(二)利用圖表,呈現閱讀動態。閱讀過程中的同步反饋,可以幫助教師掌握閱讀的實時動態,圖表是一種閱讀反饋的有效手段。
1.利用圖表,掌握閱讀進度。圖表的樣式和填寫圖表的周期不固定,可以每天填寫,也可以每周填寫兩張,目的主要是掌握學生閱讀的第一手資料。如下圖:
2,利用圖表,了解閱讀深度。同一本書,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借助圖表了解學生對書本內容的理解程度,也是閱讀中同步監測反饋的一種方式。如下表:
(三)留下痕跡,為后期的反饋奠定基礎。閱讀過程中的圈劃批也是需要培養的閱讀策略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圈劃符號,好詞好句用什么符號,疑問之處用什么符號,自己的感受心得怎么批注等等。通過優秀批注展示,讓學生之間彼此影響,逐漸培養學生的批注意識。閱讀留痕可以為后期的閱讀反饋奠定堅實基礎。
三、閱讀后,交流反饋。
閱讀后交流反饋的形式很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加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將所讀內容與學生生活關聯起來。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的成就感,給予學生進一步持續閱讀的動力。
(一)閱讀反饋卡,讓閱讀異彩紛呈。制作閱讀卡,改變了傳統的摘抄形式,學生在剪一剪、畫一畫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調動了學生整理資料、交流信息的積極性。因此,我經常要求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制作閱讀卡,卡片上的內容可以是書的內容梗概和自己的閱讀感悟,卡片的形式則給學生較大的創作自由。以下是一年級學生制作的讀書卡,字體還很稚嫩,卡片充滿童趣,但這畢竟記錄著孩子們一段快樂的書之旅。
(二)閱讀分享會,讓閱讀聲情并現。在某本書閱讀完畢之后,開展閱讀分享會,學生可以把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最感動的、最喜愛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讀是學生與文本再次碰撞的過程,讀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貫通的載體,讀是教師走進學生閱讀世界的一把鑰匙。開好一場閱讀分享會,可以給學生注入一股精神的清流,在學生心頭激蕩起巨大的快意,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持續閱讀的動力。
(三)構建閱讀支架,讓閱讀濃縮精華。在讀寫活動中用提綱法,是中國語文教育中寶貴的傳統經驗之一,由于”提綱”的說法比較抽象,所以現在人們更多地稱之為支架。構建支架是面對眾多信息擇要處理的重要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維特點和社會發展形式的。因此,我從低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并將信息可視化呈現的能力。
以近期要求學生閱讀的《小狗的小房子》一書為例,我由扶到放,逐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支架的形式之一)來整理故事內容。下圖是我為學生做出的示范。
學生的模仿能力是較強的,對于空洞的理論不易接受,但是有樣學樣的模仿是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
當然,構建支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是具有個性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逐漸培養學生用多種形式反饋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真正適合社會發展的人。
對于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要走的路還很長,以上只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與嘗試,或許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會開辟出更廣闊的天地,但無論如何,我們作為新教材背景下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做起來,哪怕做得淺顯,哪怕做得很少,但無論如何,我們要發揮我們的智慧,把學生帶入一個斑斕多姿的閱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