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星期五 晴
主持人童珠蘭:育心經典,點亮人生,早起的家人們大家早上好,我是漳州星燁媽童珠蘭,非常高興和大家相約在YY智慧父母語音大課堂13370530。我們的學習就是讓我們增長智慧,特別是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就像易經有占卜的功能。小熊老師也說到了人生與工作的結果,他是有關系的,就是對我們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引效果。小熊老師上節課也說到領導能力就是一種能夠讓人追隨的一種能力,在我們家庭當中處處需要有領導力的思維,在家庭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當中,都需要滲透這種領導關系。
主講人沈建雄:剛才主持人說到易經,我們來插一下題外話易經的理、數、象。就像我們的鞋子,它是有一定的象,就像我們這個平臺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也有這個理、數、象。
為政第二通篇是學問的運用,為政第一我應該要有什么樣的基礎,什么樣的原則,要具備有內在的道,為政第二之人到底要有什么樣的素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5話。
樊遲孔子的弟子,名字樊須,字子遲,小孔子36歲,孔子培養年輕的下一代,就像我們培養孩子從娃娃抓起。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世家公子。何為“世家”,世代為官,子孫世襲長子繼承。
孔子這種教育是間接式的引導和啟發,并沒有詳細說明。回報父母的愛就是一種孝。中國有一個傳統叫以孝治天下。這個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是講能夠擴而充之的愛天下人,這是一種大孝。這里的無為,是指不要違背。
孟武伯是世家長子,將來的大臣。孟武伯他是講:“父母唯其疾之憂。”你要去體驗父母關心你的那種狀態,孟武伯你要去了解你父母的心,他們的苦痛他在意的是什么。這種孝擴充為體察民間疾苦,懂得老百姓的苦痛在哪里。通過孝延續到待人處事。
接下來陳述君道、臣道,國王在為政,臣子在為政,其實老百姓也在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光有養不敬,那也是屬于不孝。
神情神態我們叫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朱熹: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柔、禮師信友、尊老愛幼。
色難:對孩子說話,父母會把不滿的情緒發泄出來,子游問孝和子夏問孝都屬于臣道。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就類似于新員工的這種狀態。
為政之才的識與用,孔子也會看相,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思想、動機,內在出發點,緣由源頭到底如何?他的日常行為是什么樣的?
孔子觀察人的原則:做人做事的動機、緣由、目的——思想方面。行動的過程怎么樣——行為方面。平常做人安于什么——平常涵養。安于平淡的人,他什么事業都可以做。一個具體為政的人我們怎么去觀察他,他內心的自我對話是什么樣的。消極的自我對話尤其要注意。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過去是現在、未來的老師。一個人善于溫故知新,就可以為師。為政的人更應該具備這個素養,能夠通過思仿過去的歷史來判斷未來發展的趨勢。
子曰:“君子不器。”什么是器?固定的東西,就是器。君子,他不是某一定型的人,他能夠通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