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美國的基礎教育奇差無比,很多人連四則運算都搞不對,和其它國家相比,美國中學生的理科成績極差!更有很多人覺得在美國讀中學輕松得不得了,中國學生去了都能輕輕松松地拿第一。但是,如果美國教育真的是這樣,為什么它能獲得1/3左右的諾貝爾獎以及大量同量級的獎項(比如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呢?雖然這里面有一些移民的因素,但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占大部分。
和國內大部分媒體的看法相反,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多次在演講中說,如果把美國高中原封不動搬到中國來,肯定不是減負而是增負,美國的基礎教育比中國更全面。那么哪一種意見相比之下更準確呢?饒毅的說法是否屬實呢?
應該講,國內主流的報道確實反映了美國教育的一些現狀,而饒毅的說法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事實,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中國家長將孩子送到美國讀中小學。這主要取決于從什么角度去看待和比較中、美之間基礎教育的差異。
我們常說,做對比需要蘋果和蘋果比,橘子和橘子比,不能混著來。要對比中美的基礎教育,也需要如此。如果單純對比中美兩國中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看看兩國學生的平均分,美國是比不過中國的,全世界這項得分最高的地區應該是新加坡。
但是,如果中美兩國只比較前1%最好的中學,看看各個中學所學習課程的難度和課程種類的寬度,中國則明顯不如美國。如果再看看學生們平日里辛苦的程度,那1%的中國學生也是不如美國的。饒毅所指的其實是這一部分中學、這一群學生,這或許是因為他和他周圍朋友的孩子都在這樣的學校里。
美國最好的中學和高中大致是什么水平呢?吳軍博士的女兒原來上的學校可能就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要說她在高中并不是最好的學生,比她好的人有很多。即便如此,她大概從最后的三年開始(美國高中是四年),學的主要是大學水平的課程(也稱為AP課,美國大學預修課程),再加上一些她自己感興趣的選修課。
像復變函數這樣的課程,我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才學,她在11年級已經學完了。當然這些高中開始的AP課在有些內容上會講得比大學淺一些,打了點折扣,有些講的深度和大學完全一樣。后來她到了MIT(麻省理工學院),按照MIT評估的標準,有七門課可以免修直接獲得學分,這是MIT能夠接受的高中課程轉學分的上限,否則她還可以轉更多的學分過去。
即便如此,她入學半年后就在大學跳了一級(在MIT一個學生平均一學期選四門課)。在高中,學習比她好的人多太多,一些低她兩個年級的學生在和她一起選課,你大致可以算出來那些特別優秀的學生跳了多少級。在美國,一般不鼓勵年齡很小的時候就申請大學,因為這樣錯過了年輕人正常的發展階段,對于有潛力的學生,學校會給他們開很深的課程,而不會給他們“炒回鍋飯”,浪費時間。這些學生以后到了大學會繼續領跑。除了可以學習的課程非常豐富外,有精力、有天賦的孩子還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比如吳軍博士女兒的一個同學在高中打高爾夫球,就達到了世界職業選手的水平,畢業后進入斯坦福大學,第一年就平了老虎伍茲當年創下的61桿紀錄(會打高爾夫球的讀者朋友應該能理解這是什么水平)。另外,他周圍一些朋友的孩子在中學時獲得過全美花樣滑冰第一名,全美大提琴比賽第一名,這當然要花很多時間。這也就是為什么饒毅講,要是將美國高中生的負擔放到中國,會更沉重。相比之下,中國高中生非常“幸福”了,只要考好試就可以了。
在美國這樣的高中數量非常多,比較有名的包括小布什上的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艾森豪威爾上的菲利普-艾斯特中學(Phillips Exeter Academy)(這兩所是競爭關系),比爾·蓋茨上的湖畔(Lakeside School)中學,奧巴馬和克林頓女兒們上的西德威爾友誼中學(Sidwell Friends Middle School)等等。
美國在有很多優秀學校的同時,另一方面,美國也有1/3的高中達不到基本的教學要求,那些學校的老師每天的首要任務不是教書,而是確保孩子能來上學,而校長們的心思不是花在辦學上,而是確保學生不要犯罪。在那些學校,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在家吃不飽飯,每到周一回到學校,中午就會猛吃。
另外有1/3的中學,所關心的是讓每一個孩子高中畢業,最好有一多半能夠上大學,很少有額外的資源保障好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我常常講,如果對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學校打一個分,可能集中在60分到90分之間,而在美國,從20分均勻地分布到100分。學生的情況也是類似。而我們大家都知道,出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是前5%的人的事情,而美國的教育對這些人有很好的保障。
講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這樣不均勻地分配教育資源是否合理?在美國,中學教育資源其實不是分配出來的,而是家長提供的。我前面提到的好學校,大部分是私立的,由家長掏錢,通過學費和捐贈的方式支持教育。當然也有少數的公立學校,它們在最好的學區,那里的房價非常高,因此收上來的房產稅很高,而房產稅一大部分用于學區辦學,因此學校質量就好,同時這種地區的學生家庭背景都比較好,學生本身條件也好。
講到這里,我應該解釋清楚為什么美國基礎教育看上去那么差,卻能夠人才輩出了。當然,我寫這封信的目的不是介紹美國的高中,而是希望大家從美國中學的教育方式中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年輕人要多學習知識,而不是對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回來去炒回鍋飯。多做一兩道難題,考試多得兩分只能證明是一個會考試的學生,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也沒有什么好自豪的,它對將來的成長幫助不大。但是,如果多學很多知識和技能,多發展自己的特長,則能夠幫助一個人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第二,如果把中國學生放到世界范圍內,總體來講STEM的水平比較高。STEM是美國教育中的術語,S是Science(科學),T是Technology(技術),E是Engineering(工程),M是Mathematics(數學),大家應該發揚。不過,具有STEM的素養不意味著大家要學科學,搞工程,而是能夠理性客觀地對待世界,對待人生。
但是,中國的教育也有很大的不足,最明顯的是學生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極差。如果美國學生寫作的平均水平是80分,那中國學生寫作的平均水平只有30分,嚴重不及格。而在未來的生活中,STEM的技能未必能直接用得上,但是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卻要天天用。因此,如果我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今后的生活,那么這個短板就應該補上,要讓這個不足不拖累自己的長板即可。而且,正是由于國內的教育在這方面特別弱,哪個學生如果有心在這方面多花點時間,多努力一點,效果反而會特別明顯。
我認為不同階段的課程,規劃的方向也不大相同。在初中、高中時,最好能開各種課程,內容設計淺一些,千萬不可難倒學生、扼殺孩子的興趣。像是老師女兒在11年級就修“復變函數”,談談核心的概念、比大學開的同類課程淺一點。而后在大學、研究所時,就不必費心開設各種課程,針對艱深的領域潛心研究,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學習需要循序漸進,一開始最好能到“自助餐”,五花八門的菜色一應具全,不必每道料理都很精致,但是必須能讓學生認識料理、啟發興趣;而后,可就要往專門做拉面、牛排或是義大利面的餐廳,在那邊嘗出每道料理的精髓,方能成為美食專家。關鍵是大學教育,中國的大學教育還是按標準品來打造,這就會被注重培養獨立思考、邏輯思維以及社團溝通等能力的美國大學拋在后面了。
美國教育是培養“自我教育”為主,相似家庭條件和資質的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基礎肯定沒有中國教育好,但這種“自我教育”可以讓美國孩子比同齡人更成熟,更了解什么是他想要的,什么是他需要努力的,什么是他需要思考的,什么是他的責任和權利,這種“自我教育”會讓孩子一生都在學習而不厭倦,會讓智識的種子牢牢的篤定的長成大樹,這恰恰是我們的教育缺乏的能引發孩子“激情”之處。
那么再看大學教育。耶魯大學前任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具有健全的道德和審美修養,又對人生、世界及大自然有反思和好奇的知識精英。中國儒家的“六藝”、西方傳統的“人文七藝”(博雅教育)都是這種高等教育理念的體現。
博雅教育,又叫通識教育或自由技藝,就是表達這樣的思想,學校不該是學生未來就業技能的培養者,而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幫助學生廣泛涉獵知識,打造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以及重點三個方面:批判性思考和邏輯判斷;溝通和交流;獨立學習、自我教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獲益終生。而博雅教育提供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力量源泉,即冷靜判斷的力量、溝通風格的力量和問題定性的力量。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里面包含了教育者的言傳身教、諄諄善誘,也包含了學生的學習反思和踐行活動。最終達到受教育者的心靈自由!獲得獨立思考自由意志。
對于今天的思考,我覺得在教育初期的一個比較合理的目的應該是讓個人建立起比較廣博的認知和愛好,培養對于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好奇心和行動力,鼓勵社交,理解責任感的意義。至于深淺程度就要憑個人能力了。
隨著教育程度加深和閱歷的增長,在了解和嘗試之后,如果幸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個時候之前的基礎培養就會發揮作用,會讓之后的個人成長有清晰的目標,然后自我驅動,同時還有行動力去執行。如果找不到自己長期有興趣并且有助于個人成長的事,也不具備執行力,無論之前接受了什么樣的初期教育,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都會打折扣。
當一個人比較清楚自己長遠期的價值觀時,行為上就會去持續地做對自己和社會有價值的事,也就不那么浮躁了。如果有發現美的眼睛和感激的心,那么就擁有了能夠創造幸福的能力(有能力創造物質財富,又能發現精神幸福),生活幸福感就會不會失控而持久了。
并且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教育”能讓人發現更多的美,也感受到更不一樣也更細膩的美。其實欣賞“美”是有門檻的。欣賞“美”需要敏銳的眼睛(知識面寬度和精度)以及敏感的心(人文素養)。
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應該同時培養,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前者是工具(對外推動科技進步,對內也鍛煉自己的發現問題、描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后者指導了方向(一個顯著作用就是增加了人性,無論跟人交流或獨處時,這種能力作用更加突出)。所以現在也在為了進一步學術深造而做準備,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解決實在的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在通過完成閱讀和寫作的具體目標,讓自己保持對人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