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羅胖的跨年演講而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拿來一看,果真是本好書。
書中開篇就拋出一個正在被印證的預言:我們很可能活到100歲。
孔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以前70歲便算是高壽了,但現代社會,人類壽命已是在日益延長。數據表明,在過去200年中,預期壽命一直穩步上升,每10年增加2歲以上。這意味著,如果你現在20歲,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如果你現在4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歲;如果你現在6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歲或者90歲以上。也即是說,百歲人生,將在未來成為現實。
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能活到100歲,你該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
雖說長壽一直是我們的美好愿望,但當愿望真的實現時,我們要如何充分利用和享受這份特別的禮物呢?
下面,我們將通過兩個部分的內容,來思考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
第一個部分:百歲人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挑戰?
第二個部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先看第一個部分,百歲人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挑戰?
百歲人生聽起來很不錯,但它首先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提出了挑戰。雖說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但前提是,我們最好在這100年當中,尤其是后20年里,能夠身體健康,精神灼爍,至少不會因為疾病纏身而帶來許多痛苦。若是整天總是病懨懨的,或者臥病在床,甚至無法自理,那對兒女、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折磨,雖然壽命變長了,但痛苦也會逐年增強。
除了健康,百歲人生還對我們的財務情況提出了挑戰。以前人的壽命若是只有七八十,那60歲退休后,再過個十幾二十年也就夠了;但現在人的壽命若是達到100歲,仍舊60歲退休的話,那退休后的時間足足還有40年,幾乎趕上退休前包括教育和工作在內的年份了。如此一來,想要退休后的生活有一定的質量保證,可能就不是很容易了。富貴人家或許還沒什么問題,但一般人家可能越到晚年越難熬。以前說年輕苦來老年甜,現在很可能是一直苦。
可能你會說,那不是還有政府養老金嗎?這話聽起來不假,但我們可以來看看實際情況。雖然國家提供給退休老人一筆錢養老,但我們知道,不同工齡的人獲得的金額不同,然而現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物價又不斷上升,老人們拿到的錢是否真的夠用,我們需要打個問號。而且,這兩大變化其實也導致了退休老人們的兒女生活成本的增加,若是老人健康或許還能勉強贍養,若是老人生病了,可能全家人東湊西借才可能有一筆給老人治療的費用。
其次,養老金目前來看其實已經是對政府造成了很大壓力。早在1960年,日本每10個勞動力就要撫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老年撫養比率為10%。根據“賬單到期即付”養老金計劃,這意味著10個勞動力有效地分攤了這份養老金費用。預計到2050年,日本的老年撫養比率將達到70%,這意味著每10個勞動力要撫養7名養老金領取者。而在中國,一方面我們看到人口不斷在老齡化,另一方面,盡管二胎政策放開了,但因為養育成本越來越高,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娃,2017年我們新生兒的數量就同比下降了3.53%。這也就意味著,潛在勞動力或將比即將退休的人還要少,而這個結果將會是稅收減少,養老金支出增加,公共財政支付養老金越來越難以為繼,而政府的債務水平就將會進一步透支。
總而言之,退休老人晚年的財務問題和生活質量成為百歲人生的重要障礙,光靠國家支持和兒女贍養已經是不大可能了。
說完財務我們再來看,在百歲人生背景下的第三個挑戰,即我們的職業會發生什么變化?首先看我們個人。如今科技技術快速發展,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迭代,以前可能只要求你在某一領域成為專業人才,但現在已經則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企業都追求打造全方位人才。其次,即便你現在名牌大學畢業,外國學歷加身,也不意味著你就能一直保持優勢。想想看,20年前的計算機,10年前的智能手機,5年前的移動支付,3年前的共享單車,在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不斷崛起,許多低職能、重復勞動的工作崗位會被限制和替代。那么,在這個背景下,如果你想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上工作到七八十歲,那么,你有信心用現有的技能和知識,在未來領先于其他人嗎?
說完個人,我們再看行業和企業方面的變化和要面對的挑戰。行業上,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服務行業例如老年人旅游、贍養院等必然會增多和加強,專注于長壽和生物工程的醫學研究則會成為重點部門。企業方面,作者在書中提出,在未來的企業格局中,大型企業將越來越多地被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所圍繞,大型企業的規模和管理機會仍然存在,但小型單位增長得更多。并且,未來企業會更多集中在發達的智慧城市里,一方面這些城市是培育創新的沃土,另一方面,城市里聚集著高技能人才和培育人才的頂尖高校。種種這些變化,都對我們的職業選擇和對應需要學習的技能造成影響。
最后一個挑戰,百歲人生很可能要重新定義我們的婚姻了。以前很多人看完經典電視劇《金婚》后,都覺得50年好久,能夠如男女主角這般相濡以沫實在是不容易。可現在,假設我們還是25歲結婚,那百歲人生里,鉆石婚、白金婚估計會變得很常見了。再看現在的催婚,人活到80歲時25歲結婚,人活到100歲時,30歲再結婚也挺正常的,剩男剩女這樣的叫法可能將會越來越少。
百歲人生對于單身人士來說,一方面是少了被催婚的壓力,另一方面其實是多出了不少時間讓自己能夠慎重選擇伴侶。因為壽命被拉長后,我們可以做的事情變多了,選擇變多了,相應要承擔的風險也變多了,因此,我們不僅不會變得更隨意,相反,我們會比原來更慎重,所以在婚戀上,人們更會選擇延遲結婚。
與此同時,作者提出,大家會更重視消費互補性,即雙方的年齡、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差不多。在這樣的關系下,兩個人共同負擔一間大房子、享受一個假期或者經營一個家庭會比較經濟實惠,風險也得到分攤。教育水平的相近,也讓他們在漫長的一生當中,他們為彼此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為討論艱難的決定和真誠的批評提供意見。總之,百歲人生讓人們在尋找伴侶時更謹慎,并且更愿意尋找高質量伴侶。
說完了第一個部分,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部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先看第一個,關于健康。
一位超級馬拉松選手Jack Kirk曾說:People don't stop running because they get old, they stop running because they get old.(人不是因為衰老才停止跑步,而是因為停止跑步才衰老。)因此,包括跑步在內的體育鍛煉對于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相信很多人也逐漸意識到運動的必要性。尤其對于久坐的上班族來說,適當的體育鍛煉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持長時間活躍精力的關鍵。
除此之外,平日里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時間運動,運動多少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對健康的投資。像是谷歌的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就曾說:經常運動、不吸煙和控制體重的人,病態年限一般會被大幅延遲。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障健康的一環。
你能否健康地變老取決于多種因素,實際上,其中一些因素還與你住在哪里有關。你所在國家和城市的環境衛生、醫療水平、飲食習慣等等都會影響健康。這很好理解,如果你長時間生活在霧霾嚴重的環境里,相比生活在幾乎沒有霧霾環境下的人,你則很可能會出現肺部感染問題。如果你生活在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里,那相比生活在非洲、印度的人來說,你接受到先進醫療技術和最新藥物的可能性會更大。
就如作者塞繆爾·普雷斯頓(Samuel Preston)說的:“在影響壽命增長的因素中,收入增長和營養充足雖然占了大約25%,主要因素還是傳病媒介控制、藥物和免疫方面公共衛生的革新。”所以,外部環境是不可忽視的壽命增長的關鍵客觀因素。
關于健康,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要注意,家庭、友誼、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是組成百歲人生的關鍵部分。和家人關系和諧、兒孫滿堂,或者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和鄰居穩定交流等,都是百歲人生影響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單身社會》這一本書里,提到了很多日本“無緣死”的老人。他們多數是因為兒女不在身邊,或者親情淡薄,導致老人孤獨在家,幾乎和孩子們斷了聯系。有些因為經濟或異鄉情況,在老去時選擇和社會、和外界斷了關系,導致死去時都無人知曉。
這種“無緣死”現象,在百歲人生里尤其需要重視,因為不少研究發現,與其他人有良好關系的人比孤立的人更生機勃勃,更精力充沛,也更積極向上老齡化。人終究不是孤島,作為群體性動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始終需要身邊人的支持和陪伴。所以,如何讓老人在后半段人生里與其他人形成親密、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需要我們提早去思考和做好準備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關于財務。
百歲人生對財務提出的挑戰,要求我們提前考慮未來,開始投資,并且改善現有的消費習慣。
很多人都知道儲蓄的重要性,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沒法做好,原因就藏在雙曲線貼現理論中。什么意思?指的就是人們在對未來的收益做價值評估時,會傾向于對較近的時期采用更低的折現率,對較遠的時期采用更高的折現率。書里有個案例解釋。假設今天給你1000元,明天給你1005元,很多人都選擇了要今天的1000元,但如果時間拉長,明年9月5日給你1000,以及明年9月5日的第二天,即9月6日給你1005元,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則會選第二種。這也就是說,大部分人追求短期享受,在短期內不耐煩,在長期內則擁有耐心。因而我們需要通過未來決策來改變計劃的能力和增加儲蓄。
具體怎么做?作者提出,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財務目標和現實情況,一方面要提高金融知識水平。詢問自己,“我需要多少錢才能生活下去?”“我希望工作多久?”“我對我的財務狀況有什么了解?”“我有多少財務知識?”等等問題,來明確未來的儲蓄目標和完成時長。此外,多閱讀金融書籍,參加在線課程和研討會,并做出相應行動,像巴菲特一樣去投資,提升投資表現和財務規劃能力。
人們不僅要考慮未來的儲蓄情況,也要考慮到目前的消費習慣。一個人越是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中擁有較高的消費水平,就越難適應退休時的較低消費水平。大量證據表明,人們的滿意度不僅取決于當下的消費水平,還取決于過去的消費水平。因此,現在需要提前先限制自己的消費,不僅有利于儲蓄,而且還有利于調整未來的消費習慣,提高未來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除了個人,政府也需要做出改變。作者在書中提到幾點,一是政府不僅要重新對稅收及福利做出改革,而且還要更多關注終身津貼和終身信貸,二是政府需鼓勵儲蓄,讓更多人擁有金融知識,三是適當提高退休年齡,以減輕公共財政帶來的壓力。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關于職業變化,作者提出了什么應對方法。
在正式說之前,需要先說一下作者在書中的另一個預言,即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很快登場。所謂三段式人生呢,說白了就是人生分成了邊界非常明顯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上學,第二個階段工作,第三個階段退休養老。在百歲人生未到之前,很多人例如我們的父母輩、爺爺奶奶輩都是這么過來的。
但我們剛剛也提到,因為百歲人生里,第二個階段積累的財富,很可能不能支撐第三階段的消費,加上壽命長了,60歲退休后還是40年了,與其等死,不如繼續工作吧。于是,多段式人生便出現了。所謂多段式,也就是一輩子的時間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更多,每一個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并且各段之間是穿插進行,沒有明確的邊界。可能你十幾歲時還在讀書,但到了30歲時,你還是能夠重返校園進修。你可能工作到40歲時覺得對工作疲憊了,迷茫了,那辭職去玩個一年半載,放空自己,回來之后再繼續出發,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多段式人生讓你的人生選擇變得很多元化,選擇更加豐富,并且不再要求你必須某個階段做什么事,減少壓力的同時,其實更能讓你平衡工作與生活,平衡好金錢和無形資產,如家庭、友誼等。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再看職業市場面對的挑戰時,也就有了對策。如果我們想要維持生產力、升官提薪,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再是靠重溫生疏了的知識,而是要留出時間來重新學習和掌握新技能。有些人可能仗著自己資格老、年紀大、經驗豐富,而拒絕重新頭腦更新,那這樣子就很可能會被時代顛覆和沖刷走。所以,無論是在日常工作之余學習,又或是給自己創造多段式人生,拿出一兩年時間重新回到學校去深造都好,唯有獲得新技能和新專長,才能讓自己不斷進化,成為職場里不可替代的高技能人才。
人生中,大量的知識習得可能不再是一次性的,也不再是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完成,在原本三段式人生里第一階段學到的東西已經不夠用了,終身學習成為必然趨勢。只要有意識、有意愿、有行動,在百歲人生里,我們足足有8個“一萬個小時”讓我們在多個領域成為專家,畢竟我們在百歲人生里有87.3萬小時。雖然知識再習得的過程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我們敢于放棄已經擁有的東西,重新更新知識,甚至是價值觀,并且心態開放地去接受反饋,讓原有知識和新知識融匯在一起,重構知識體系,但不得不說,這只會是未來必然且常見的事。
至于學什么,作者也提出了建議。重點是要獲取有價值的技能和知識儲備,學習有用的、罕見的、不可替代性的、難以被模仿的技能。因為人工智能會使未來的社會分工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低層級的勞動者將被淘汰,社會需要的更多是原創性、探索性的工作,比如科研、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等等,這些需要創新、情感聯絡等特質,因而難以被取代,不僅會得以保留,并且還會發展得更好。所以,作者也提出了三個對職業發展有利的關鍵領域,分別是思想和創造力發展領域、人類技能和共情發展領域和核心便攜式技能開發領域。這些其實都是結合了未來職場發展的大勢和所需要的能力而篩選聚焦出來的行業,不僅為我們的孩子的專業選擇提供了參考,也為職場人士儲備知識和訓練技能提供了方向。
說完個人,也得說說企業。在職場發生變化時,企業該做些什么?其實從現在很多年輕人挑企業的標準來看,企業需要提供員工培訓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了。在百歲人生里,企業領導需要認可員工的轉型,以及他們培養和保護轉型技能的強烈需求,接受他們休假一段時間去接受培訓,提升技能水平。另外,由于未來6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是保持工作狀態,那么這也就意味著,職場里員工年齡實則是被模糊的,年齡和職位、頭銜的關系也會慢慢分離。所以企業一方面需要培植更多年輕領導,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員工跨年齡的溝通能力,以便用更開放的心態去結交不同年齡段的同事,同時也要創造更多機會讓雙方可以交流分享經驗,相互學習,提升多領域能力。
最后,我們來看看婚姻。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百歲人生允許人們延遲結婚,并且人們因為壽命的延長,更愿意找尋一個和自己互補的、能力水平相當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我們需要讓自己快速成長,培養自己的獨處能力、經濟能力等等,尤其是女性。在等待愛情的過程中,與其等著年老色衰,不如主動提升自我價值。作者六六有句話說得好:“顛覆式創新的境界在女人這里,就是說應該把精力放在搏擊世界上。等你得到了世界,自然不差男人。”關注自我成長,這不僅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在事業上獲得更快的成長,也是女性收獲美好愛情的基礎和手段。
其次,我們還得適當留白,多接觸外面的人和事,開拓眼界。有對比才能見差異,才能找到對的人。最后,注意自己個人名譽的積累,好的口碑和人緣,能潛在地幫助你在別人眼里留下好印象,別人在給你介紹戀愛對象是也會更加靠譜和優質,從而讓你發現更加理想的伴侶。
正如羅胖在跨年演講上說的,以前關于婚姻,我們美好的愿望是銀婚、金婚、鉆石婚。從今往后,對婚姻最好的祝福有一個詞——“頂石婚”。所謂頂石,指的就是修建筑時,先將其他的都修好,最后放到拱頂上的石頭,它標志著這座建筑從此建成了。在百歲人生當中,婚姻將如頂石一般,是人生的落成典禮,不再是立業的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不過前提是先蓋好建筑的其他部分。
說到這,終于將百歲人生這本書說完。我們講了百歲人生帶來的挑戰和對應的解決方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百歲人生看似是福,但實則也隱藏危險。讓我們再回到開頭作者提出的那個問題:如果能活到100歲,你該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這會兒再來思考答案應該就變得容易多了。
如果能活到100歲,想要過好這一生,我們需要仔細規劃,做好財富儲蓄,平衡好金錢這類有形資產,和家庭、友誼、健康這類無形資產,通過終身學習和自我更新來提升自我價值,在多段式人生里找到更好的選擇。
希望,我們都能做好準備,過好百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