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久了,總覺得面對什么事都能給夠淡然處之,所以讓自己怦然心動的時刻好像變得也越來越少了。
可偏偏在愛情中,你需要這樣的怦然心動,你需要等待那個能讓你變得手忙腳亂的人。
所以在這條尋找愛情的路上,才有太多“走失”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一個。
面對父母以及朋友咄咄的“逼婚”,有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說服他們,有的時候不是不理解他們,也明白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可是愛情和婚姻這種事不是說你足夠努力了它就會到來。
如果你堅持自己的執著,別人會說,不要太挑剔了,差不多就行了。如果你努力想要自己變得更好,別人又會說:女孩子不需要那么拼,太強的女人沒人敢要。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都無言以對,因為我的辯解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認為我就是因為太挑太強了才找不到另一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經常被人這么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堅持和執著只是因為我們不想敷衍自己,不想在日后漫長的人生中讓自己為難。
我們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因為沒有遇到那個讓自己心甘情愿走入婚姻的人。
我曾經一度恐懼過,這輩子會不會真的遇不到那個對的人。
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8個人(人好像比較多哦),除了我之外大家基本上都談戀愛了,只有我壓根沒想過這事,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從來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有可能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上,只是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所以這扇門就一直未再打開,被擱置在內心里默默發酵。
畢業后,大家都陸陸續續結婚了,有好幾個都已經有小孩了。我曾經一度也羨慕過她們,覺得她們的人生完美又順利。
直到后來我慢慢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我才慢慢從這個恐懼里走出來。我開始明白,每個人的人生課題不一樣,也許結婚生子并不是我此刻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所以我得一步一步來。
我一直以來的成長環境,讓我從來沒想過我最應該關注的人是自己,也就是說我是從畢業第三年的某一瞬間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我要負責的終極對象是我自己,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我對親人朋友是需要履行我的責任,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自己負責的前提下,畢竟只有我自己過好了,我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滋養他們。
回到結婚這件事,不是不想結婚,而是真的不想隨便的結婚。
如果還沒有遇到,那就說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既然如此,為何要著急把讓自己變好的機會毀掉呢。
在結婚這件個人事情上,我們與父母的矛盾和沖突就在于,他們理解不了現在的我們對自我的追求,在他們那個年代,大部分人工作包分配,婚姻包辦,這中間從來沒有人問過他們對于自己的婚姻有什么樣的期望,所以他們也從來沒考慮過自己的真實內心想法,所以他們不知道追求自我有什么意義。
我們要體諒他們的難處,因為人生的艱難,讓他們可能為了我們放棄了為自己而活的機會。
之前看中國好歌曲,有個選手說,祖父那一代為生存而活,父親那一代為家庭而活,那到我們自己這一代,如果還不能為自己而活,那他們的一直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與父輩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的來源,對于兩代從來沒有考慮過為自己而活的人,他們肯定理解不了如今這一代的我們為自我而活以及滿足自我精神上的需求。
對婚姻不將就的選擇,就是我們愿意開始為自己而活的一個體現。
我雖然也處在被逼婚的尷尬年齡,可是我也是在一邊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一邊才慢慢走出這個恐懼的心理。
人生中的好多事都是想明白了糾結的地方,理清了其中的矛盾與沖突,你就會慢慢釋然,慢慢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
終歸到底,我們只是想過一種心甘情愿的生活,選擇一個心甘情愿讓你回歸自我的人。
所以,我們其實不是不想結婚,只是暫時沒碰到那個愿意讓我們收心走進婚姻的人。
人總是需要完成自己這一個階段的人生意義,這一個階段的人生責任,才有資本放心大膽的去開啟另一段新的生活。
如果說你年齡真的還小,你對于自己還一無所知,那么你又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伴侶呢?所以你更要謹慎對待婚姻。
我的價值觀排序里是先報答父母,而后再活出自我,所以我必須先完成自己上一個階段的人生責任,然后我才能放心大膽的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我完成了報答父母這一部分,我要開始去踐行后半部分了。
所以在面對婚姻這件事上,我不能妥協,這是我跨出為自我而活的第一步。其實我覺得比結婚更重要的是,在進入婚姻之前,你要為自己謀得一份立身的資本,你要有不依賴任何人而能活的很好的資本,這些父母都不是很能明白。
這幾年一個人走過來,已經不太會去依賴別人,其實這也是有好處的,至少你不會有想依賴一個人而去結婚的想法。我一個人也能過的很好,只是希望能遇到的那個人會讓我覺得:有你會更好,僅此而已。
這個階段的我,想要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做一些選擇,包括選擇自己的伴侶。
所以我其實現在是不懼怕談結婚的,反而能更加清醒理智的去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遇到了我會欣然走入婚姻的生活里,如果沒有,我會繼續為自己謀得更多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