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老家小縣城過春節,外出工作的人群也趕這時候回來,走廊上陽臺上到處晾曬著被褥。小區物業管理處早已安排清潔工把外墻洗得干干凈凈,每家每戶窗臺變得明亮了,偶爾有幾家的窗戶飄出炸油角的香味。
我打算到花店買盆栽植物裝點家居,只見廣場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經過一間賣揮春的店鋪,門庭若市人頭涌動,聽到有客人聲音叫老板寫兩副對聯,我懷疑自己聽錯,寫?我感到詫異,于是駐足觀看。
一位約六十歲的婦女,穿一件白色碎花打底襯衣,外面套一件紅色西裝,黑褲子配襯擦得的光亮的黑皮鞋,飽滿的臉頰滿面春風 ? 。 ?她向老板畢恭畢敬遞上一張紙條,老板接過紙條連連點頭,笑瞇瞇說好文釆。然后把紅紙平鋪在工整的木臺上,手執毛筆沾上墨,毛筆在老板手中揮灑自如,落筆如行云流水,若如脫韁的野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點線巧妙組合,蘊涵著散遠和沉靜閑適,一副筆酣墨飽的婚慶對聯躍然紙上。
另一個幫手把寫好的對聯輕輕平放旁邊等待墨跡風干。這時又有客人來了,一位略顯啤酒肚的中年男人,長平頭發,左手拿著一串鑰匙,右手把頭發向后捋了幾下,發出洪亮的聲音:“老板來副新居之喜”,老板一邊書寫一邊平和應答:“好、好,請稍等。”此情此景勾起我小時候的記憶。
小時候生活在貧窮的農村,大人把小孩春節穿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家家戶戶過年最應景的儀式就是到集市上請“先生”寫一副對聯,人們把心愿、希望寄予在文字里,盼望著來年風調雨順、生活美好。
寫對聯的“先生”是本鎮學校德高望重的校長,他寫得一手好書法,總在業余時間幫助村民,有求必應。校長也要求學生在課堂時候學習書法,并開展各種書法比賽活動。他對學生可嚴格了,手把手教學生怎樣區分豎點和挑點、懸針豎和垂露豎、豎撇和回鋒撇的書寫。后來人們生活水平好轉,對聯由電腦打印,紙質表面還添加花紋圖案,比較美觀,深得廣大群眾喜愛,于是書寫這職業也慢慢消失。
近幾年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引發了國學熱,傳統文化不是我們需要繼承的僅供炫耀的古董,而是能滋養我們的心靈賦予我們平凡的生活以詩意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受到重視,人們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復興愿望。中國書法是一門書寫藝術,是一種獨特的視角藝術,王羲之書法,造詣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辟了一種新境界,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云、嬌若驚龍”。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雖然電腦打印的對聯美觀,但總覺得生硬,欠缺了什么,今天得以再現“先生”揮筆,那種漸行漸遠的書寫活現起來了,手寫體是多么的生動啊!內容比以前更加豐富,更有時代節奏感,仿佛有了生命一樣。
我向店鋪里面張望,里面掛起幾十甚至上百副手寫對聯,有流暢的行書,奔放的草書、端莊的楷書、還有康書。各種字體鐵畫銀鉤,把喜慶祥和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來人們留存在生命骨髓里的傳統依然生生不息,每當寫揮春時,我們生命的時光都隨筆尖一齊無聲流動,一直傳承。
我也來一副最喜歡的行書體揮春,盼望著來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