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之前。正在想“決定去死”的問題。
自殺是不行的。用到刀的死法都怕疼。安眠藥似乎也不知道去哪里買。 跳樓?萬一摔不死豈不是很尬尷。
其實有人曾經給我講過安眠藥自殺全過程,醒來后是長久的失憶。我想也許有一天我開始攢安眠藥。到實在是想死的時候再吃。然后我總是想象被搶救過來后面對家人的感覺。也許,潛意識里,安眠藥的辦法只是我依然沒有勇氣去死。
于是我想也許我會得癌癥。抑郁氣質的人得癌癥的幾率相對高些。看著書本上說要健康積極的生活我感到非常的不解。生活里放眼望去,除了喜怒哀樂還有什么?我對一位老師說過,曾有一霎間我看著來往的人群感到極大的悲傷,因為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吃嗎?最好吃的東西也不過是當下入口的滿足;玩樂?誰又沒有愉快的玩耍過,這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于是我真的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想象自己得了癌癥。
我想象到我在病痛下痛苦的死去。我想象我要寫一本書,叫做我是個弱者,我決定去死。專門講癌癥患者放棄治療。 我想象我在死之前要把所有要設置密碼的東西都更改成我記不住的符號。然后揣測著那些不知道我死了得人給我發信息卻得不到回復的心情。也許他們發了很多遍后,總有一個人會關心的打過來電話,當他們知道我已經死了。呵呵,他們會怎樣的震驚。
死之前,我只會見我的好閨蜜。我要和她最后一次聊聊我的一生。我會讓她保守我講給她的所有秘密,照顧好我的先生。我要讓她監督我的先生可以振奮的活下去,并且我祝福她幸福的生活,找到我找不到的活著的理由。
我的遺像不要放我的照片,太丑。我要一副我抱著我家狗狗馬利君的背影。我希望馬利的溫暖能陪伴我死后一段陰暗的路(如果有的話,我還是希望是個溫暖的天堂)。我怕寂寞,我會要求先生和閨蜜不要怕我變成了鬼魂,能時不時的給我說說話。
然后,我看了這部電影。我看到一個倔強執拗的老頭在不斷的琢磨如何去死。原生家庭,給了他太多的影響。歐維從未意識到,他對索尼亞的執著正如他的父親在他的母親死后一樣。 歐維對車,對社會規則的堅持,全部都是他父親的思想的延續。正是因為歐維小時候母親角色的缺失,造成了他對索尼亞的依戀。而索尼亞,幾乎成為了歐維完美的世界的化身。索尼亞既是母親,又是對錯分明的代表,這樣的完美,讓歐維迷戀。所以在索尼亞去世后,歐維失去了依戀和安全感,他能做的,只能去死。原生家庭的強大正是如此,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被打造。我忘了是那位大師講過,3歲后,我們一直在重復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重復我們的人生。
當然,歐維不會死的那么容易。電影里新鄰居的到來,企圖改變歐維的世界。其實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看上去歐維是放棄了死的念頭,實際上,我覺得,歐維只是做了移情,他找到了新的依戀對象。如果放到現實里,如果有一天新鄰居的行為或者某些觀念打破了這種依戀,歐維的快樂假象只能被打破,最后,他還是回到那個抱著執念的倔老頭。
不過,這部電影總的來說,是溫暖的。到結尾的部分,我又紅了眼睛。歐維最后和社區的鄰居朋友們變得融洽。雖然最后歐維心臟病問題死去,但是鄰居們繼承了歐維的觀念,依舊替歐維熱愛著他們的社區。
我想,“去死”的想法,對于某些人來說,是總是存在的。有想法,不一定去實現。而不去實現的理由,總是這個世界,人群中,有你牽絆的東西。也許偶爾擁抱下這個讓人壓抑的想法,反而會得到一種情緒的平衡。就像歐維,最終坦然的死去。
哦,對了,我告訴了先生我想死的想法。先生只是笑道: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