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能感覺到,部門是有較強的數據意識的,例如,大家經常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先盤一下數據吧!”。這個意識非常珍貴。但同時,我近期也覺察到兩個現象:一是大家有時候希望拿起數據這把槍的時候,卻發現不知道怎么瞄準;二是雖然會用,但是磕磕巴巴,打一槍之前得調來調去好半天才能開槍,非常不暢快。其實數據分析工作是有一些方法論可以幫到大家的,這篇文章就想講講這個主題。
二、數據分析工作的幾個較獨立模塊
數據分析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相對比較獨立的模塊:界定問題、選擇指標、梳理邏輯、表達結論。
對于專職數據分析人員來說,大多數時候都會從界定問題一直盯下來,完成最終的結論表達;當然也有的時候由于工作時間所限,或能力經驗所限,只負責了其中部分環節。對于非專業數據分析人員來說,更多會在界定問題和梳理邏輯這兩個點上多參與一些。
三、界定問題
3.1 界定問題要準確
要保證自己想了解的東西可以拆成具體的子問題,并可以落實到指標上、系統頁面上、業務中。
舉例:我想看一下移動端資源的贈送情況。
剖析:
怎么拆子問題?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談這個“贈送情況”:
1)公司贈版資源里,有多少是移動的,有多少不是移動的?
2)移動上線的資源里,有多少是簽的購買合同,有多少簽的是贈送合同?
這樣是不是清晰多了?然并卵,后面的指標、系統、業務方認可一個不滿足,都會讓整個分析鎩羽而歸。
真正的合同是怎么簽訂的呢?去對應的系統,打開一個合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哦,原來是合同分為購買部分和贈送部分,各自有各自的刊例價,然后有一個整體的銷售金額,用銷售金額/(購買刊例+贈送刊例),就知道了整單折扣。合同里會有每條資源的排期,刊例,和銷售金額。每條資源的銷售金額是用刊例*整單折扣這么算出來的。系統很給力,有一個標簽“購買類型”可以看出是買的還是贈的。那么用刊例金額還是銷售金額來表示“資源”的概念呢?由于刊例價是未脫水的資源價值代表,而銷售金額是用整單折扣去折算的資源價值代表,選擇哪個指標都不完美。這個時候就該去找業務商量啦!
真正的數據統計和分析,需要在這一系列問題都解決之后才能真正開始。
3.2 界定問題要開放心態
不能用已有的經驗束縛自己去了解事實的真相。
舉例:業務方提出,“要看一下資源點位釋放的情況”
剖析;
正巧之前的一個項目,跟合同部打交道比較多,我知道合同部定期會統計“合同提前終止類變更導致多少收入損失”,所以就想當然了一下,找研發問有沒有正式合同的點位釋放記錄。研發答復:正式合同的有,但是不好取;預定合同的沒有。幸虧研發同學回答的全面,我多想了一下,又電話跟業務方溝通確認,才明白人家要的還恰恰就是預定合同的點位釋放記錄。不同的排期預定系統主干邏輯類似,但細節千差萬別,所謂每個系統都有它的脾氣,以前經手的系統不存在的問題,可能就在拐角處等著你呢!
四、選擇指標要考慮全面、深入
舉例:老板希望知道“每個用戶給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并且要求,把產品和銷售的貢獻拆一下
剖析:
價值就是錢,可以用刊例,可以用銷售金額,這個簡單。
怎么把產品和銷售的貢獻拆開呢?是不是刊例代表產品的貢獻,銷售金額代表銷售的貢獻?
這里就有一個稍微有點深的問題,容易想不到:沒有賣掉的產品,算不算產品的貢獻?其實應該算的,只要是設計、開發完畢的產品,也就是有刊例價的產品,理論上來說都應該算產品的貢獻。因此用刊例來代表產品方沒問題,但思考完,就知道刊例也分可售刊例和售出刊例,而前者才是更加全面考慮后的選擇。
五、梳理邏輯常用的五種方法
5.1 因果拆分
因果拆分可以簡單理解為乘法。比如收入下降了,可以看看收入=客戶數*戶均,是哪個因素導致的。
5.2 結構拆分
結構拆分可以理解為加法。同樣,比如收入下降了,可以看看收入=A部門+B部門,是哪個部門導致的。一般來說,由于某組成部分導致的整體數據變化,最終也會反應在因果拆分時,因此建議先用因果拆分。
5.3 因果、結構組合
有時需要先按因果拆分后,再去把出問題的因素按結構拆分一下。比如客戶數掉了,看看主要掉在哪個部門頭上。復雜的時候,會組合2、3輪。
5.4 重要性排序
業務總是繁瑣的,很多因素共同導致了當前的數據結果。用前面集中方法拆分后,可能會有多個答案,這個時候要思考一下哪個是主要矛盾要強調,哪個是次要矛盾,知道即可不用多說。
5.5 對比分析(用于排查異常數據時)
簡單的說,有多少種對比的維度,就有多少種排查的思路。
舉例:業務方反饋,某廣告位上海地區的點擊數據異常。
剖析:
有很多種方式去對比,來定位異常原因:同廣告位前一個月表現怎么樣(時間維度),同頁面其他廣告位表現怎么樣(頁面維度),同廣告位其他地區表現怎么樣(地域維度),同廣告位分時表現怎么樣(時間細分)。這么一對比,基本上很快就能定位到原因了。
六、表達結論要簡短清晰、重點突出
數據分析工作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樣,一點點真知灼見都隱藏在大量繁瑣的細節工作中。但是,同其他所有工作一樣,讓自己的工作價值凸顯的最好方法,恰恰是不提繁瑣,不提細節,讓自己的深入思考通過簡短的文字體現價值。
一個數十萬的大表,經過各種人工處理、拼表、透視,最終可能只說明了一句話,那么就把這句話說出來,這個大表就存檔防調用好了。一定要學會把數據轉換成文字、轉換成自己的經驗,否則很快腦子的內存就滿了。
七、業務共識
界定問題、選擇指標、梳理邏輯、表達結論,數據分析的每個環節,都是為了業務方服務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引起業務方的不理解,處理不當就會爆炸。個人經驗是,一頭一尾一定要處理好,充分共識后再開始分析和結束分析。
八、寫在最后,自勉,共勉
相對于閃閃發光的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的工作存在感沒有那么強,閱歷不夠的年輕人經常被這幾句話噎的心塞好幾天:
你這數據不對啊!
業務不是這樣的!
趕緊幫我弄個數!
但是,跟其他所有的工作一樣,總是有辦法可以提升自己
8.1 要自己思考工作主線
想清楚自己想研究什么,然后設立目標,拆分工作,逐步推進。沒有主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就非常容易被外部需求牽著走了。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這是非常可能的,不要怕說出來),還有一個小小的方法論:問問自己,一年內團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3個月內團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自己能服務什么?然后定一個方向,開始起步。
8.2 開放心態
數據確實不如產品更接近業務;產品確實不如銷售更接近業務。所以不要在數據里故步自封,走出去,投入業務的洪流。
8.3 學會抽象
從一個大表里抽象出一句結論;為每一頁ppt抽象出一個標題;從日常工作中抽象出一個理念。只有抽象,才是擺脫日常繁雜事物,進行理性思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