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
----《人生所有經(jīng)過的路,都是必經(jīng)之路》
《人生所有經(jīng)過的路,都是必經(jīng)之路》這本書的作者是鬼腳七,看書之前我不知道任何關于作者的信息,看完書我也僅僅知道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信息。哪怕是現(xiàn)在,我依然沒有去搜鬼腳七的相關信息,只是簡單的知道他在阿里巴巴做了很久,還出過一本書叫《沒事別隨便思考人生》,是自媒體人。除此外一概不知。
背景
這本書講的是作者作為一個僧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他用了81天,從五臺山走到了峨眉山,從雪落走到花開,從煩躁走到寧靜。在這期間未花分文,卻看盡世間百態(tài),體驗民間冷暖,感受心境的起伏。
真實的對話
看這本書的感覺是:一個智者在你面前以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跟你娓娓道來,他的擔心、他的尷尬、他的無助、他的堅定、他的平常心等等毫不掩飾地說給你聽,不怕你笑他,也不怕你覺得他囧。哪怕是面對每天的住宿問題或者是迷路的問題,他依然沒有悲悲切切地跟你說,更沒有跟你抱怨他的艱辛。托缽行走,一路化緣,既是對自己舒適區(qū)的挑戰(zhàn),也是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觀念頭1 //貼標簽
書中提到我們要保持“觀念頭”的覺知,書中也舉了很多相關的例子,比如“貼標簽”,很多人得知他的計劃的時候,對他提出的質疑是“為什么要走”、“能否走2000公里”、“為什么要發(fā)微博微信告知路線”、“為啥不要錢”等等,一個人行走在路上,本來只是發(fā)生了這樣一件小事情,但人們的頭腦還是給它貼上了一連串的標簽,而且我們只相信自己的標簽是對的。當有人的標簽和我們不一樣的話,我們會本能地跟對方對抗,有可能會爭吵、會發(fā)怒.當意識到自己在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的是我們這樣的“對”的念頭是怎么來的呢?
觀念頭2//忘記初衷
又比如說有一種投機取巧是“我們經(jīng)常為了達到目標,忘了當初為什么要做這個”,看到這個念頭,讓我想到了我們太在乎結果、太在乎目標的達成,而忘了我們本來的出發(fā)點。比如我剛開始做軟裝的時候,為了達成收益,我跟無頭蒼蠅似得到處碰壁,而忘記了我為什么要做軟裝。我們總是習慣追求速度,就像我所在的城市(深圳)生活節(jié)奏特別快,快到我們經(jīng)常心生浮躁,卻忘記了途中風景、故事,而我們抵達了目的地之后卻發(fā)現(xiàn)跟我們的初衷未必是吻合的。
觀念頭3//自己眼中的世界
又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是“每件事情的發(fā)生,都只是發(fā)生,所有的意義都是我們頭腦加上去的”。這也是為什么同一件事情可能因為大家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意義”不同。書中有個例子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念頭”,作者和幾個陪行的人一起去了羅漢寺見到了果清法師,關于果清法師在工地上指揮工程一事的真相到底是他有弘揚佛法的精神還是體現(xiàn)了他的事業(yè)心呢?不管是弘揚佛法還是有事業(yè)心,其實都不妨礙果清法師傳遞出來的利他精神和對自己嚴謹和精進的態(tài)度。之所以有人認為他是在弘揚佛法,有人認為他是事業(yè)心強,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正如書中說的:“每個人都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每個人看見的世界也是自己內心的世界。”所謂的真相,都是自我以為的真相,都是我們加工過的真相。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作者在書中講到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時常我們都在追問生活的意義,怎樣才算生活得有意義,這是見仁見智的話題,但大多時候,我們一旦說追問意義,必然就是要整點大事、整點有指導意義的事等。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一個,沒有那么多的大事、有指導意義的事。我們要的,其實就是淡然地活下去的勇氣,爭相攀比、埋頭猛干這樣努力的人生是很多人的狀態(tài),但似乎總是越比越不如人意,越是埋頭干越出不來效果。那當中出現(xiàn)了什么誤差呢,我覺得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我是誰”拷問得太少,所以那么多人把生活想得復雜化,做什么事總想給它賦予一點意義。 但是生活哪來那么多這啊那的“意義”呢?!
我是誰?
作者通過他自己作為僧人這樣的角色去行走,并在行走中的體驗和思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真真切切地對自己有清晰認識,要時刻問問自己“我是誰”。也是在告訴我們要懂得為生活做減法,然后去體會“生下來,活下去”的淡然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