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年假,回了趟鄉下。田里的地瓜豐收,兩垅油油的番暑葉看著賞心悅目。田埂外是一片片收割過的稻田,露著一茬茬金黃的稻草根。
稻田周邊是隔壁村的香蕉園,也正是收果的季節。再遠處是村莊,高低錯落的房屋臥在山腳。最遠處是一輪輪連綿起伏的山谷。
番薯,按《本草綱目》記載,是福建、浙江、廣東對地瓜的稱謂。不同地區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
河南人稱其為紅薯,山東人和東北人稱為地瓜。
上海人和天津人稱山芋,江蘇南部稱為山芋。
而蘇北徐州地區稱為白芋。
安徽北方大部分地域和蘇北地區的豐縣附近稱為紅芋,安徽西南部安慶也稱為“紅芋”。
而安徽中南部合肥六安一帶則稱之為芋頭。
陜西、湖北、重慶、四川和貴州稱其為紅苕。
顏色誘人, 恨不得就洗干凈的咬上一口。
《本草綱目拾遺》等古代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
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余種微量元素和亞油酸等,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
吃紅薯不僅不會發胖,相反能夠減肥、健美、防止亞健康、通便排毒。
紅薯葉也是可以吃的,它有提高免疫力、止血、降糖、解毒、防治夜盲癥等保健功能。經常食用有預防便秘、保護視力的作用,還能保持皮膚細膩、延緩衰老。在歐美、日本、香港等地掀起一股“紅薯葉熱”。用紅薯葉制作的食品,甚至擺上了酒店、飯館的餐桌。
古時,番暑是窮人無米下炊的時候用來填飽肚子的主要食物,后來,生活水平漸漸提高,人們不再以番暑為主要食物,再到現在,城里人倒是新鮮起這個粗糧了。
另外,目前國內大部份酒精廠都用地瓜為原料制取乙醇。這個很少人了解。
吃紅薯要講科學,一定要蒸熟煮透,否則吃后難以消化,還會出現腹脹、燒心、打嗝、泛酸、排氣等不適感。紅薯含一種氧化酶,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放屁。紅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時間內同時食用。
收了番暑,藤蔓就取了回來喂小兔子。這一窩小兔子剛要斷奶,抱出來逗逗。
它顫顫巍巍的,離開了窩,它啥都不吃,一直想逃跑。它雖幼小,卻也很聰明,臺階有點高,它也懂得試探看看,不敢往繼續走。
兔子真心是超級萌的動物。抱著它,就好像抱著嬰兒,小心翼翼。
心都融了。
這一窩還沒斷奶。小兔子使出吃奶的勁,擠著搶著吃。我就這樣坐在凳子上,足足看了十分鐘。
人也是動物,不過有些動物比人可愛,像小兔子,有些動物比人忠誠,像狗子。
午后,到鎮上逛了逛。路過中學。
紅墻黑瓦,古樸的顏色映著藍天。
戲臺子,空暇時光,小孩子最在上面玩,笑著跑著奔跑
廟宇的放生池
天氣冷,烏龜也都爬著曬太陽。看著烏龜在水里游玩,可以看上半小時。
泡一杯茶,到院子外曬曬太陽。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