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也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能力
01
朋友問我,時間,都去哪兒了?明明是獨處卻很累,明明鬧熱處卻顯孤獨。
她有兩種狀態(tài)。
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躺在床上舉著平板,翻看影視劇,累了就茫然四顧,看一下天花板,摸一下身旁的手機,嚼一包薯片,惆悵一會兒,又點開平板里的內(nèi)容。
在外面享受大自然,從來都是跟團,走馬觀花,隨隨便便拍幾張照片,簡簡單單走完流程,三五成群中草草擦肩而過。就算是做SPA,都會叫上兩人個人,一個人服務,一個人替她念雜志內(nèi)容。
既怕寧靜的獨處,也怕沸騰的交往。
如果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那她的時間就在空間中蒸發(fā),空間在時間中被交割。
02
好的獨處就像一場俗家修行,不僅讓精神長相好看,還讓外表有氣質(zhì)。
猴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聚在一起既能引經(jīng)據(jù)典,談古說今,也能在酒桌上放肆去嗨,玩十五二十到瘋癲,對每一個人都特別好,跟每一個人也合得來,不刻板也不失幽默。
也正是這樣一個特殊存在的人,擅長社交,更懂得獨處。
他家里的書桌上放滿了財經(jīng)、傳記、文學、雜志、報刊讀物,每天晚上會切掉一切社交工具,雷打不動鉆研讀一會兒,寫下很多的心得和評論。
就算是什么也寫不出,什么也看不進,寧肯閑著,也不出來和大家一起消遣,獨自放幾首和緩的輕音樂,泡一壺花茶細品,有時候煮一杯咖啡,記錄他們每一次的操作工藝和苦澀的程度。
他還養(yǎng)了一只貓,取名“聽說”。抱著它,有一搭沒一搭對上幾句話,他也知道貓是不會說話,但他就想知道自己獨處的時候靈魂有多深,多愛自己,多需要一個人的自由。和貓對話,覺得自己的思索特別的有價值。
慢慢他就發(fā)覺:不愿意占據(jù)別人的時間,不去構成對別人的打擾和侵犯,是對別人的負責任,自己閑也要閑出超凡脫俗的態(tài)度來。
這樣的獨處讓他的生活趣味多多,家里窗明幾凈,井井有條。
好的獨處,需要把守住內(nèi)心的心猿意馬和聲色犬馬,表面上的狂歡,不過用消遣加劇了深層次的孤寂。
03
猴子說他在工作中,經(jīng)常被利益的分配和黑白的爭執(zhí)所左右。大多都是一些瑣碎的公關和事物處理,白天很難從其間抽身擺脫出來。
身居不上不下的位置很尷尬:
有時候面對下屬的詢問和請求要允許打擾。
有時候面對領導的質(zhì)詢和匯報要主動響應。
有時候面對外部糾紛要親臨現(xiàn)場妥善解決。
有時候面對內(nèi)部的慶功聚會內(nèi)心寬容參加。
沒有了時間獨處,就沒有了三省吾身。職場中摸爬滾打,根本就沒有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沒有時間反省,眼里都是恩怨計較和銅臭戾氣。
白天工作,猴子在樓道間找到一個自己跟自己解壓的途徑。
猴子辦公樓在22層,休息時間是一個半,每天趁午休的時間,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走下去,再用40多分鐘的時間走上來,他不干別的就為了聽李伯清的有聲評書,他用獨處的方式來消化自己內(nèi)心的極端和動蕩。
他說,人一天只吃三頓飯,不只是為了流動式的活著,更是消化自己的內(nèi)心戲,或正派或反派,或善良或丑陋。
不想談判,不想合同,不想資金到賬,不想批評,不想總結等瑣事,用一個小時將自己置身事外。
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獨處,是為了內(nèi)在的整合,構造一個獨立生長的系統(tǒng)。
雖說是一番折騰,可明明上午是疲勞的,人是心力交瘁的,下午就脫胎換骨,神清氣爽,工作做得周全到位,時常被委以重任。
幾年如一日,工作上出類拔萃,每月考核名列前茅,受到領導的青睞,受到同事的擁護。
好的獨處,在無人問津的日子里日積月累,不露聲色,派上用場的時候,無形中就同別人拉開了段位。
04
有時候我們看著真的很忙。
忙趕上第一班公交,忙趕上最后一班地鐵,忙趕稿子,忙趕項目進度,忙趕日常會議,忙找個女朋友,忙情人節(jié)把自己嫁出去。
忙于事業(yè)和生活的各個角落,可一旦閑下來又被娛樂頭條和應酬聊天給綁架。
不是沒有時間,有的人不習慣自己和自己呆一會兒,只要是一個人就感覺是被夾持,這樣不好:
空有殼,靈魂會出竅。
有這樣幾種獨處的狀態(tài),涵蓋我們的日常。
一個人吃:
可以感受到此時、此地、此刻食物原始的香氣,通過一個人的細嚼慢咽感覺到廚師為自己做菜情緒,進而和廚師產(chǎn)生一種舌尖上的緣分,不見其人也能記住廚師的賜給自己的味道。
喜歡就加個蛋,不喜歡就喝清湯。
聚餐的狼吞虎咽、囫圇吞棗、饑不擇食所不能體味的。
一個人住:
可以隨意布置家里的物品的朝向,設立一個隔間,更換自己喜歡的床單。早晨早起好好打扮自己打掃房間,添上一朵百合,晚上早睡關閉耀眼的天燈,半夜睡不著可以起來打太極,嫌不優(yōu)雅也可以聽CD。
喜歡就大聲說話,不喜歡就悶聲閱讀思考。
群居的物不歸位、口角飛揚、錙銖必較所不能包容的。
一個人行:
去遠方常說只是一張票、一臺單反、一個人就足矣,還差周國平先生提及過的與大自然的溝通。就算看過蒼茫的群山和大海,沒有心靈感悟,也只能算是人在別處,心在原地。一個人在路上也能感受到一群人的歡聲笑語。
喜歡就朝群山吶喊,不喜歡就向大海扔砂礫石子。
和別人一起的游山玩水,確實是只能叫旅游,失去判斷就沒有自我。
假朋友、真朋友讓他們自己先玩一會兒,拯救自己的忙,讓自己充實起來。
日子可以是高開低走,人的境界不能不開不走。
獨處,也是一門生活家的藝術。
05
叔本華說過一句話,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這句話至今對我受益匪淺。
我事事都喜歡讓人陪著,一起逛街買衣服,一起開生日派對,一起去事務機構辦事,感覺人多就熱鬧,人后卻可憐、孤獨。
慢慢獨立意識蘇醒,學會留時間給自己。一個人做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過重大的節(jié)日,一個人思考,反而輕松自在。
一個人在獨處中悟出一個道理:
沒有無所事事的人設,只有有所事事的態(tài)度。獨處從不虧欠每一種身份成色的人。
善用它,它能助你一臂之力,清醒做事,事后回憶都能被自己感動。
棄用它,它能削你大半功力,糊涂為人,人后復盤撲面而來的遺憾。
這個道理一直沿用至今。
得承認交往和獨處是人須具備的兩種能力,既要理所應當享受熱鬧,也要受之無愧擔當獨處。
一切交往的質(zhì)量,都源于交往者本身的質(zhì)量。
一切獨處的價值,都源于獨處者本身的價值。
后者是前者的基礎,也是說,你超凡脫俗,你才能卓爾不群。
END.
文|雷壘
其實,寫文章這件事,我很當回事,別人可能只是一個興趣。
希望你所在的城市能有個好天氣,你所在的角落能有個好心情。(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皆因落筆即成,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