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幼教行業興起了一股“蒙氏”浪潮,從“蒙氏識字”到“蒙氏數學”,再到“蒙氏幼兒園”,在市場大受歡迎,讓家長們趨之若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概就是這樣的思想就家長們讓孩子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文化吧。到底什么是“蒙氏教育”?我很好奇是什么讓家長們這么神往,直到有一天,一個小伙伴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是由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一本風靡全球的蒙氏教育的經典著作《童年的秘密》,到目前為止這本書被譯為37種文字出版,也是唯一超越國家種族、宗教差異并在全球普及推廣的一本關于教育理論和系統教育方法的書籍,雖然出版于1936年,卻仍然適用于現在的中國。
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創辦了第一所3~6歲兒童的“兒童之家”,她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把孩子們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而她獨特的教學方法就成了風靡全球的蒙氏教育。蒙臺梭利在書中提出“成年人應該被控告”,古人常說“虎毒不食子”,成年人都是愛孩子的,又怎么能被控告呢?全書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傳遞著蒙臺梭利的思想,她從現今社會兒童出現的顯示問題引發了教育領域一系列的思考,從實例中引申出一系列的經驗向我們展示了許多與幼兒相處的方法。
我們今天的兒童是有很多社會問題的,比較常見的有:心理疲勞,彎腰駝背,胸腔萎縮……兒童還如此幼小,他們應該有著非常幸福快樂的童年,是什么導致他們過早的出現了這些社會問題,亦或是我們成年人的職業病呢?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承認把兒童看作是孤弱的和無活力的人”,于是成年人開始了他們“愛”的“壓抑”行為"。成人在兒童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無比疼愛兒童卻又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孩子的成人。
當孩子剛從媽媽肚子里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孩子是自由的,成人是開心的,他們欣喜若狂的迎接著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他們給新生兒準備了漂亮的小衣服,溫暖的小床鋪,以及一顆想要保護新生兒健康成長的心。我們的新生兒從一個大自然用膜包裹著的胚胎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剛從一個在母親恒溫的子宮里蜷縮著身子的小肉球讓我們拉直了身子,他們不適應,他們向往著自由,他們有自己的選擇,而他們也只有根據自己的意愿才能實現嬰兒“實體化”。什么是”實體化“?兒童也有他們自己的小世界,他們有生機勃勃的蟲洞里,他們能從復雜環境中選擇與自己成長相事宜的東西,他們喲外部秩序感,他們也能自己搬動和擺設各種東西,也能意識到自己身體不同部分在不同位置,他們有選擇性地被吸引,他們的心理個性發展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他是性質上的俄不同而不僅僅是程度上的差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要進行腦部思考,肢體運動,適宜的睡眠,以及他們自主選擇有目的地活動來促進他們的自身成長。
作為成人,如果我們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們一定無法理解孩子的秩序感、安安靜靜的”重復練習“現象以及紀律性,而我們一定忘了他們還是一個孩子啊,我們能把一碗湯用1分鐘從餐廳端到廚房,而孩子需要1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還不一定不把湯給灑出來,我們在一旁著急,于是伸出了我們強有力的大手去幫助他們完成事情,孩子卻開始感覺到不快樂,我們剝奪了孩子的成就感。在這本書里蒙臺梭利運用了”尊重原則“來引導孩子的成長。
就像書中所說“成人應該控制自己,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應把這種理解的傾聽作為自己的一種職責,主動適應孩子的需要”,成人應歸自己過去對待孩子的行為進行反思,并開始關愛所有的兒童”。
一起來閱讀《童年的秘密》吧,讓我們變“主導”為“引導”,在今后陪伴孩子的路上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