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但感覺這一次印象更為深刻。
一開始我在知乎上搜索了關于《雨霖鈴》的解讀,想看看有沒有什么比較獨特的見解。獨特見解倒是沒見到,但是讀到了一小篇有趣的調侃文。
作者把柳永的進京趕考說成了高考,說這小伙子考試落榜后不回家。不僅不回家,反而整天在妓院廝混。最后還是柳永老爸騙他,說他母親生病了,才讓這家伙從溫柔鄉中走出來,選擇回家,這篇《雨霖鈴》就是寫于準備回家前。
這種解讀,一下子拉近了我們與柳永的距離,這一刻,柳永不再是那個千年前的古人,不再是那個著名的才子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高考落榜生而已。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這也是我做不到的,每次讀歷史,我總是感到深深的距離感,我特別羨慕那些能把歷史說得如此生動如此富有生活氣息的人。
在解讀這首詞以前,我剛好整理了原來在平壩一中的入職培訓,對其中備課備教材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對于說到備教材至少要有百分之二十屬于自己的這一點,我也極為贊同。
所以在備《雨霖鈴》時,我下意識的去找出一些新的東西來。
最終,我發掘出了一些屬于我自己的觀點。
一是開篇幾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到“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我讀出的屬于個人的觀點來自于感官。
我對前三句最大的感受,那就是冷,你看,深秋時節、夕陽西下、一場驟雨初停,而詞人此刻卻是在什么地方呢?四處漏風的長亭啊,怎能不冷。所以不僅僅是寒蟬凄切啊,詞人自己也凄切啊!
所以更能理解為何留戀處了,外面那么冷,誰不想躲在帳篷里喝酒呢?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是會這樣想的。
我個人覺得,在這里的時候,詞人與歌女的感情,其實并沒有升華到愛情的地步,借用周傳雄的歌曲里唱的,那是少年的“愛與曖昧分不清楚”。
真正的情感升華,在二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那一剎那,情感迅速升溫,讓詞人與歌女遺忘了外界的凄切,相看淚眼,此去再無相見的機會,二人那一刻眼神里,只有對方了,可謂是一眼訴盡萬千情懷。
這時候,才是愛情,才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的“念去去……”的一系列深情告白。
之后的解讀,就比較中規中矩了,沒有多大的獨創。但最后我又將著眼點放在了結尾,也就是“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我將這一段,結合周傳雄的《今宵酒醒何處》來解讀,突然發現,其實這首詞,可以沖破愛情詞這個局限。
周傳雄的《今宵酒醒何處》,與《雨霖鈴》的視角顛倒,《雨霖鈴》是離別時在想象離別后,而《今宵酒醒何處》是離別后在尋找離別前。
《雨霖鈴》是少年之作,想象日后因為相思,人生百無聊賴;《今宵酒醒何處》是中年之歌,人生并不如少年所想象那樣沉浸在相思里,然而那過往,卻再也找不回來。
這樣互為補充,那“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是瞬間鮮活起來了。
我們少年時,曾幾多單純、又幾多璀璨啊,多少美好時光呢,簡直是數不勝數了,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逐漸成長,我們身邊的人也一變再變。當有一天,我們很想找個人,喝杯酒,回憶那過往的美好時。
卻發現,千般美好,千種風情,竟然無人述說。 曾經暗戀的女生,變成了胖大嬸;曾經的死黨,為生活奔波勞碌,早就失去當初那份單純相處的情感,一切的曾經,都再也找不回。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我”再也找不回那心中的閏土一樣。
原來成長的代價是如此之大,你再也不敢放肆嘲笑社會,怒斥生活,你唯有小心翼翼活著,只有在深夜的時候,偶爾懷念過往的放縱。
周傳雄表明:“創作剛開始是由北宋詞人柳永詞作《雨霖鈴》中闡述的離愁作為引子,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在一個下雨的夜,旅人獨自不停尋找著,尋的是生活中遺失的感覺、失落的重要物件、甚或是曾讓他留戀的某個臉孔…,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只知道旅人始終沒有找到…”
周傳雄在歌里勸少年莫貪杯,莫貪杯?可少年怎么能夠不貪杯啊,不貪杯哪有如詩的少年。
柳永與歌女一別,千種風情無人說;我們與過去一別,這一別之后,竟然只能在心底存下一些回憶。再也無法追回。
此去經年,今宵酒醒何處啊,只能獨自一人,與寂寞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