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學習了《少有人走得路》第一冊的第一部分——自律,自律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我們必須先承受痛苦,在去享受自律帶給我們的快樂。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中成長和成熟。那么是什么讓我們心甘情愿的去放棄現在的滿足感,去約束自己,承受人生的痛苦而獲得心智的成熟呢?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什么,每個人對他都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即使在心理學界至今也未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他太博大精深了,甚至無法用語言準確而徹底的將他的所有特質都包含其中。作者對愛的看法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區別是不是愛,可以參看以下幾點:
首先,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他是一個讓自己和他人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
第四,愛需要付出努力。真正的愛是要拓展自己和他人的自我界限,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付出。
最后,愛是一種意愿。它區別于“欲望”,欲望并不能能都促使你行動,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稱為意愿。
要了解愛是什么,我們首先來看看愛不是什么。
墜入情網
人們對“愛”有著許多荒謬的誤解,其中把男女戀愛,墜入情網看作是愛,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根據對愛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墜入情網不是出于主觀意愿,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只是被這種美好的感覺所吸引,投入了“陷阱”。墜入情網并不能拓展自我界限,而是一種自我界限暫時性的崩塌。我們感覺我們和對方彼此充分的了解,感覺對方是自己身體的延伸,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二為一,感覺自己無比強大,可以征服一切。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
當墜入情網的激情慢慢退去,日常的瑣事和難題將會讓彼此產生各種矛盾:男人渴望性愛,女人卻以心情不好而拒絕;女人想去看電影,男人卻想留在家里看電視;男人想把錢存起來,女人卻希望拿來買洗碗機。我們慢慢的意識到我們的自我并沒有與別人的自我融為一體,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多,越來越寬,于是,彼此自我界限的缺口慢慢恢復,還原到兩個不同的個體,幻覺破滅,勞燕分飛。
在一定意義上,戀愛和性卻可能成為真愛的開始,因為戀愛和性愛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履行承諾的過程中,真正的愛變可以產生。戀愛的美好感覺可以成為一個引發我們追求真愛的誘餌。
依賴性
將依賴當成愛,也屢見不鮮。我們每個人都有依賴的渴望和需求,都希望有一位“強大”的人來關心我們,給我們做“靠山”。不管我們看起來多么的優秀卓越,我們在內心深處都有著這樣的渴望。健康的人不會讓它控制我們的生活,在適當的實際尋求幫助。但當它控制了我們的言行,控制了我們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它就不是單純的渴望了,而變成了一種心理問題——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過于強烈的依賴性,可能使我們強烈的親近某個人,表面上我們與彼此深愛,但實際上只是依賴對方而已。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單方面的索取。注重當下的滿足感,不關心自己心智的成熟,更談不上對方的心靈成長。
恰恰導致消極性依賴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真正的愛,由于在缺少愛的環境中成長,內心始終缺乏自信,從而導致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的價值深深的懷疑。因此,一旦有個人可以讓他們依賴,他們就會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不顧一切的獲取他人的愛和關注。
在情侶和婚姻關系中,過分的依賴最容易導致彼此關系出現障礙。我的一個朋友(女性),他的男朋友就是對他存在著過分的依賴,他的生活的規劃從來都只是想著讓自己滿足和舒適,他覺得不用計劃買房,買車,住在老家的房子就很好。從事簡單的工作,不必為工作死磕,需求發展機會才是舒適的生活,不在意我朋友有著不同的看法。當我朋友對他完全失望后,提出分手,他就立馬妥協了,但總是好景不長,一切歸于平淡后,還是只在乎當下的滿足感,只關注自身的感受。由靳東、馬伊琍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扮演的羅子君在與陳俊生的婚姻關系中就存在著極度的依賴性,最終結局只能矛盾重重,走向婚姻的盡頭。
區別愛與非愛的關鍵不是自私或是無私,而是行為的目的。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愛,不是感覺
愛是行動,而非空想。真正的愛需要付出,需要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與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才是實現愛的有效方式。
真正的愛是自主選擇,無論愛的感覺在還是不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持久也是愛的顯著特征。例如:我曾經想過,如果我戀愛了,但某一天我又遇到了另一個讓我心動的女孩,我很想和她交往,我該怎么做呢?愛的感覺也許是無限的,愛的火苗隨時可以在心中燃起,但是我們能夠付出的愛是有限的,不能隨意選擇愛的對象。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
我們學習了很多被誤認為是愛的東西,下面我們將學習究竟什么是愛。
關注的藝術
關注是愛的重要體現形式。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愿,我們會發現,愛的意愿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對關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關注。為了完成意愿所需的努力,就是對關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關注。”
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我們每天都呀聽很多人講很多話,但我們未必懂得傾聽。真正的傾聽,無論時間多么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當朋友找我們傾訴,我們未必真的在認真的在聽他說什么,腦子里思考的卻是他說完這句,我該回他什么,我們的注意力還是在自己身上,我們關注的還只是自己。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要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努力的去感受說話人的內心世界,完全接納了對方。那么,說話者會被完全接納的氛圍感染,更加的坦誠和開放,更愿意把心靈敞開,而不是有所保留。我們傾聽的最終目的也許就是讓傾訴者打開心靈,所以又何必努力思索什么金句去開解呢。
失落的風險
愛也會讓我們痛苦,你遲早要經歷你愛的對象的死亡和離去,這是生命的本質。這也會讓你飽受痛苦的折磨。完整且有意義的人生一定會伴隨著痛苦,如果你想避免痛苦,那你只能完全脫離現實,去過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正視死亡,也能讓我們對愛的理解更加深刻,體味生命的宏大意義。人生苦短,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
獨立的風險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嬰兒、青少年、中年、老年,我們不斷長大,改變。我們會漸漸的離開父母、校園、朋友對我們的庇護,我們心智越發的成熟,我們追求個體的獨立自主,這是自尊自愛的表現。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的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斷成熟,而不是墨守成規,被動而消極地拒絕心靈的呼喚。
沖突的風險
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發生沖突時的指責和假謙虛,即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沖突。
在給予對方愛的指導前我們應該自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我們可以問自己五個問題:我看清楚了問題的本質了嗎?我的動機是為對方著想嗎?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愛的人?他的選擇可能是正確的,我是否因為經驗有限而覺得他的選擇是不明智的?我想給所愛的人提供指導,是否處于一己之私?防止沖突的發生。
也有的時候我們會過于謙虛,對所愛的人從不給出建議和指導。這不是真正的愛,我們必須要指出他們的錯誤,而且要采取謹慎而積極的態度。中國古語“不孝有三”中的最后一條就是要我們對于父母的錯誤要及時的指出,糾正。
認識愛與非愛,拓展自我界限,促使自己與他人心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