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麒麟竭,海蠟,麒麟血,木血竭。
基源植物:棕櫚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
拉丁學(xué)名:Daemonoropsdraco Bl.
采集加工:采取果實,置蒸籠內(nèi)蒸煮,使樹脂滲出;或取果實搗爛,置布袋內(nèi),榨取樹脂,然后煎熬成糖漿狀,冷卻凝固成塊狀。亦有將樹干砍破或鉆以若干小孔,使樹脂自然滲出,凝固而成。
植物特征:
多年生常綠藤本,長達10~20米,莖被葉鞘并遍生尖刺。羽狀復(fù)葉在枝梢互生,在下郎有時近對生;小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約20~30厘米,寬約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狹,脈3出平行;葉柄及葉軸具銳刺。
肉穗花序,開淡黃色的冠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6,排成2輪;雄花雄蕊6,花藥長錐形;雌花有不育雄蕊6,雌蕊1,瓶狀,子房略呈卵狀,密被鱗片,花柱短,柱頭3深裂。果實核果狀,卵狀球形,徑約2~3厘米,赤褐色,具黃色鱗片,果實內(nèi)含深亦色的液狀樹脂,常由鱗片下滲出,干后如血塊樣。
種子1枚。
生境分布:分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我國廣東、臺灣亦有種植。主產(chǎn)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
藥材特征:
干燥樹脂呈不定形的塊狀物,大小不等,表面有溝紋及因布包而遺留的布紋,赤褐色或紫褐色。質(zhì)硬而脆,斷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樣光澤,有時有小孔。用火燃之,冒煙嗆鼻。
研成粉末則呈鮮艷的深紅色。無香氣,味甘而咸,嚼之砂樣。
以外表色黑如鐵,研末紅如血,燃之其煙嗆鼻者佳。
藥材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顆粒置紙上,用大火烘烤則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血紅色,以火燃燒則發(fā)生嗆鼻煙氣。
(2)取本品粉末少許,放在試管個加熱熔融,即是暗紅色,并有香氣。
(3)取本品粉末少許,放在水中振搖,粉末個溶解,水不染色。
(4)取本品粉末少許,加95%熱乙醇溶解,加鹽酸10滴,再加水10-15滴,有棕黃色沉淀(血竭黃素)。如摻有紅土、氧化鐵、紅粉、松香及植物性雜質(zhì),則95%乙醇不能完全溶解。
商品規(guī)格:分原裝血竭和加工血竭。
1.原裝血竭:原產(chǎn)地印度尼西嚴經(jīng)初加工所得的團塊,一般不含外加輔粒,質(zhì)量較優(yōu),目前進口已不多見。
2.加工血竭:原裝血竭在新加坡?lián)饺胼o料經(jīng)加工而成,并多用布袋扎成類圓四方形,底部貼有手牌、竽冠牌等金色商標。時口血竭主要為加工血竭,過去按商標分規(guī)格,現(xiàn)改用按質(zhì)量分兩個等級。
化學(xué)成分:是一種樹脂酯及血竭樹脂鞣醇的混合物,約含57~82%;另含無定形的血竭白素約2.5%,黃色血竭樹脂烴約14%,不溶性樹脂0.3%,植物性渣滓18.4%,赭樸吩0.03%,灰分8.3%。
藥理作用:
1.抗真菌作用。
2.止血作用。
炮制:拭去灰塵,敲成小塊,于冬季干燥天氣,放在石灰壇內(nèi)使燥,然后乘脆研末。
中藥藥性:
性味:甘,咸,平。
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損,內(nèi)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
用法用量:
? ? 內(nèi)服:研末,1-1.5g,或入丸劑。
? ?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入膏藥內(nèi)敷貼。
注意:凡無瘀血者慎服。
備注:商品血竭的植物來源復(fù)雜,除前述外,尚有:
龍舌蘭科龍血樹屬植物柬埔寨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龍血樹屬植物龍血樹Dracaena ombet Kotschy(東非洲);
豆科紫檀屬植物龍血紫檀Pterocarpus draco L.(美洲);
大戟科巴豆屬植物龍血巴豆Croton draco Schlecht.(墨西哥);
同屬木槿葉巴豆Croton hibiscifolius Kunth(西班牙新格拉納達產(chǎn))及流脂巴豆Croton gossypiifolius Vahl[C. sanguifluus H. B. et K. Nov.](新安達拉西亞產(chǎ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