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州園林,大家都不陌生,即便沒來過,也在心里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即是這樣。因為一篇葉圣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早已給人們注入美好的影子。
我是在心里念了千遍萬遍的,尤其近期,它不單是抹不去的影子,還是我迫切想要到達的地方。一定要親身體驗它的美麗,它有哪些讓人流連的別樣魅力?
我與同伴也許是意趣相投,也許是人所共有,都盼望有一場淋漓的小雨來氤氳江南的氣氛。倘若能雨中游江南再好不過了。
雨恰巧就來了,不早不晚,在我們大致看過一遍之后。并且我倆又多了一個游伴,園內的導游小曹,聲音輕柔,語調溫婉。三人同行,亦講亦游,細雨助興,甭提多美了!
拙政園,據人說,此時來了你會后悔。我非但沒有后悔的感覺,反而非常慶幸:它沒有春天的擁擠,沒有夏天的悶熱,亦沒有冬天的荒疏。秋天的拙政園色彩是最豐富的,因為南國秋晚,紅楓還未紅透,紅綠相間,讓人感受到更多的爛漫。
一個幾百年前的園子,在幾十位人手中傳承,不斷地修復擴大,并且注入個人情趣與審美,使得它愈近完善,無處不美,既有玲瓏剔透,又有沉厚莊重;既有曲徑通幽,又有明暗相宜。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葉先生已經說過,一步一景,景景不同。我便逐步來體會:轉一個廊子,便要回首而望;過一個窗子,便透窗而探。果然處處雅致、處處清幽,并無雷同。諾大一個園子的精細無與倫比,我時時體驗著建設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們的才華與非凡的審美。
那么些的廊子、窗子、拱門、山石,樹木、圍墻……各個不同,各具意趣,這得有多大的智慧,付出多少的匠心啊!
據說園子的修建者王獻臣與文征明是關系密切的好友,文征明為園子的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才使得園林頗具文人氣息,雅而不俗,匠心獨運。
來拙政園是不能匆匆一游的,我們轉了兩遍,仍是不舍。急于一過,除卻舍掉了美景,也是對園主的不尊重,因為在園子的背后,充滿了設計者的苦心孤詣與巨大耗費。
導游的講解釋去了我心頭的疑問:難道王獻臣是一個貪官污吏?還說為官清廉,如何有財力支撐起這諾大園子?
導游說,這個園子幾易其主,歷代都有修葺、改善、擴展,起初購買此處原是荒地,并未費多少銀兩。
雖然他自身也并沒有享受過久,僅在第二代便因一夜豪賭而轉手于徐某某之下,反而徐家在此居住了五代。但是我們并未因此而減少對初建者的崇敬,沒有他何曾會有此園,我們又在哪里領略這些豐富而獨特的美!
拙政園作為群園之首當之無愧,那些仿制的園子雖然耗費并不一定比它少,但是趣味卻大相徑庭,雕琢之跡不單遜色,亦令人興味索然了。
其實,此園除了移步易景的精巧,還有它的轉換自然更為貼心,而非生拉硬拽略顯丁點匠氣。這便是它的藝術性,文人的用心和修養的體現。
雨中游了兩個園。出拙政園拐彎南行不遠即是獅子林,以石聞名。
果然,到處怪石嶙峋,路從石洞穿過。森森然不知其所以然。雨中天色幽暗,我亦膽小,遂添恐懼,未能細觀。只是覺得這家主人奇趣,有戀石癖。弄那么些怪石,晚間出進豈不駭人。并且亦不安全,倘或磕著碰著,不是自找麻煩?
獅子林的廳堂格局也很威武,一股霸氣莊嚴、雄渾壯闊,而乏人文情調。一些旮旯角落,空著便是空著,不像拙政園那樣小中見幽,略施點綴,不讓一處閑過。
“城中佳處是獅林,細雨輕風此首尋。”乾隆皇帝曾作詩稱贊道,并六次游園。雨倒是有了,我亦遲鈍,未覺其妙處。據記長廊的墻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由于預先不知,并未留意,此是為憾。
園內奇石展處,主要有太湖石、靈璧石、昆石三大類,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繽紛多姿,很是讓人開了眼界。
這與拙政園的盆景園相得益彰,甚為搭配。那些盆植在我看來,或虬曲嫵媚、或壯懷激烈,或老樹盤旋枝椏凌空,或風華正茂翠色欲滴……株株珍品,令人目不暇接。
我猜想,兩園相向,一文一武,一粗一細;一幽中見微,一粗曠雄渾,;一陰柔一陽剛;簡直就像夫妻倆個,互為補充,互相映襯。
我們不疾不徐地游完了兩個園子,心里有滿滿的收獲,拍了無數張美輪美奐的照片。真是心滿意足,暢心達意第一快事也!
感謝前賢!也感謝美女導游動聽的解說!
有一條寶貴的出行建議奉獻大家:千萬莫隨幾日游團,上車便被剝奪了人身自由,不買東西不算完,大好時光浪費在購物上,看得都是不著名的景點。雖則便宜 ,卻處處是坑。我們不是為省錢來的,要玩得盡興、收獲多多,一定自由行!
現在手機方便,上網操作訂車票、定房間、搜風景、找路線,非常容易,且隨心所欲。我們的旅行豈由他人安排!我的時間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