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教徒の野望,HHKB Pro2 Type-S入坑體驗

HHKB-Logo.jpg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鍵盤里看出字來,滿鍵帽都寫著兩個詞: Vim Emacs ---知乎網友

(一)開篇


對于所有的極客或者說想要成為極客的人來說,最富有成就感的時候應該就是Type in code的時候了吧,而對輸入體驗影響最大的,那非鍵盤莫屬了。對于逼格甚高的極客黨或者說Mac黨來說,HHKB絕對不會陌生,在各大發燒圈中一言不合就給你安利這款鍵盤,由此可見這款鍵盤的高逼格和深入廣大發燒友和極客的內心。以下由RichardStallman大神鎮樓,快看看他用的是什么。

RichardStallman.PNG

(二)人生若只如初見


HHKB包裝和Macbook.jpg

初見HHKB,如果你對它一無所知,那么你絕對不會把這塊樸實無華,甚至說有點像“小霸王”的鍵盤和高高在上的價格聯系到一起。灰白的配合將情感的色調更多的傾向了嚴謹樸實,這也恰恰符合了這款鍵盤的初衷--為了腳踏實地、高效內斂的Unix使用者打造一款簡潔實用的鍵盤。

第一感受

其實撇開其他的因素不說,單單是從外觀上來講,筆者認為HHKB的外觀并沒有太多的逼格,或者說并不至于太討人喜歡。原因如下:

  1. HHKB的主色調不是單純的白色,其實銀白色也可以,但是它卻是以灰白色為主色調,而它的主要搭檔Macbook、iMac卻是以銀白色為主色調,一起使用的時候總給我一種莫名的違和感。單單從這一點來說,毫無疑問蘋果自家的Magic keyboard 2絕對是最為搭配的,其次同是“尼虹”產的Filco 87也比較不錯,奶白色的整體設計似乎跟Mac很是搭配,當然啦,這只是筆者的自家之言,大家自行判斷。

  2. 筆者入手的是HHKB professional 2 Type-S,雖然已經是所賣的店鋪里的最好的了,但是鍵盤本身不支持藍牙連接。如果你想要藍牙連接的功能,你只能額外花費¥500買一個外置多功能藍牙模塊EneBRICK。這里就有問題了,我們都知道,蘋果的產品線全面的邁向無線時代,而它卻還停留在有線時代,桌面上擺滿的數據線,無論誰也不會覺得簡潔美觀吧。此外,Macbook上的USB拓展只有兩個,雖然HHKB自己也有兩個拓展USB但是,它的USB并不支持手機拓展,這可苦了筆者這種iOS開發小白,每次就算你有兩根數據線,你也只能用Macbook上面僅有的最后一個USB口來進行真機調試,真心反人類。

  3.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鍵帽拓展問題,隨意去一個電商里面搜索鍵帽,你幾乎能找到所以你想要的鍵帽,林林總總,各式各樣,但是唯獨你很難找到電容鍵盤的鍵帽。我們知道機械鍵盤的軸都是十字形的,而HHKB屬于靜電容鍵盤,它的“軸”是圓形的,這就很尷尬了,市面上搜索到的99%的鍵帽都是為了機械鍵盤生產的。本來HHKB的外觀就略顯復古,而第三方的廠家又沒有很好的跟進靜電容鍵盤,DIY自己的HHKB的入門門檻和成本就顯得格外的高了。

好了,說了三點第一印象的缺陷,那么到底是什么才能讓HHKB幾近走上神壇呢?難道買它的人都是傻*?施主莫急莫急,待老衲再裝一波逼秀一波無P照片~

初見-HHKB.jpg

(三)HHKB與Mac的華爾茲


放眼中國乃至世界的各大企業,稍微有點逼格的幾乎都會以Mac作為工作的主力機。那么問題來了,老子想用Mac,老子又不想用自帶的鍵盤那怎么辦?于是我插上了XXX的機械鍵盤,恩...沒毛病,但是Win按鍵和Command按鍵位置差別有點大,沒事改了按鍵就好了,于是興沖沖的把鍵帽替換把按鍵映射也替換,但是又覺得Win鍵看著難受,于是又淘了一波Command的鍵帽,然后又發現黑色的鍵盤和Mac不搭配...

在不搭配的鍵盤上面不斷的折騰,這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體性和一致性永遠無法到達令人滿意的程度。在這個時候,HHKB又閃閃發光的出現在了折騰青年的眼中。首先從按鍵的設計上來說,與其說它是Mac版的布局,倒不如說,它是Mac鍵盤的改良版本,原先并不常用的?(caps lock)集成進了Tab鍵,常用的?(control)被移到了小拇指輕易就能按到的左邊,Esc按鍵也從右上角移到了左上角,同時不常用的電源鍵也集成到了該按鍵中。取消了獨立的方向按鍵,方向鍵由組合鍵替代,此外鍵盤的間距也極其緊湊,整體鍵盤的大小就跟Macbook Pro鍵盤區域的小大差不多。總結起來就是,黃金地帶給常用按鍵,不常用按鍵留給組合鍵。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Mac的電源按鍵HHKB支持,包括增大聲音、減小聲音、靜音等它也有支持。總而言之,HHKB幾乎充分利用了每一寸鍵盤的面積,使它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時也兼顧極強的功能性。可能這才是那么多人對它趨之若鶩的原因吧。

(四)上帝的指法(Emacs & Vim)


上帝說要有編輯器,于是就有了Emacs & Vim--《圣經》

OK,既然現在已經有了HHKB,那么是時候全面的使用Emacs了,什么?你說Vim?對不起~我是Emacs黨...

說起Emacs和Vim,這就好像是編輯器天空中兩座最明亮的雙子星,水火不容卻又交相輝印。Vim是從 vi 發展出來的一個文本編輯器,不過在Vi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新的特性,同時也針對編寫代碼做了很多的優化,多模式的切換滿足和各式各樣的編輯需求,并且Mac的命令行也內置的Vim,對程序員來說應當是非常的友好了。

但是,我最終還是叛變到了Emacs陣營,其實理由很簡單,Vim能做的Emacs都能做,況且Macbook原生支持Emacs,無論是Xcode還是命令行,還是其他第三方App,只要是在Mac下所能輸入的地方都可以使用Emacs的按鍵規則,Learn once,Write everywhere。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無論是Emacs還是Vim,他們都屬于"重度control"編輯器,很多主要的功能都需要control+*,這樣也就更加不難理解,為什么HHKB把control放在如此的黃金地帶了。

關于學習Emacs的指法,我想有很多的教程了,隨便一搜就有一大堆,這里提供一篇文章,請大家按需自取

(五)靜電容之迷


我想所有的鍵盤愛好者,剁手都有這樣的一個過程:薄膜鍵盤->機械鍵盤->靜電容鍵盤(或者高端機械鍵盤),直接跳靜電容的土豪請直接無視。單單從價格上面來說,HHKB之所以被稱為“退燒神器”,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買它之后“燒無可燒”。但是,很明顯,絕對不僅僅是這個原因,靜電容之所以稱為靜電容鍵盤,根本上是因為按鍵觸發原理的不同,我們平常所說的手感也主要由它來決定。

用了這么多的鍵盤,卻不知道鍵盤的原理不覺得可惜嗎?

1.薄膜鍵盤按鍵觸發原理

薄膜鍵盤=雙層薄膜+觸點:有過拆卸薄膜鍵盤經歷的人都知道,薄膜鍵盤拆開后,薄膜分為上下兩層,中間有一個隔絕層,下層薄膜有一個一個的按鍵金屬觸發點,??當用戶進行一次按鍵操作的時候,兩層薄膜的觸點被激發,信號從鍵盤電路傳輸出去,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點擊。值得注意的是,薄膜鍵盤一個按鍵只能在一條線路上,但是一條線路上面卻有多個按鍵,這也就是為什么薄膜鍵盤成了游戲“按鍵沖突”的重災區了。

薄膜鍵盤觸發原理.jpg

2.機械鍵盤按鍵觸發原理

機械鍵盤=機械軸+彈簧:機械鍵盤的每一個按鍵都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它的主要構成結構為,兩根觸點結構的導片,一根軸體,一根彈簧,和按鍵載體。當我們按下鍵帽的時候,軸體壓縮彈簧向下位移,與此同時觸發導片,使兩根導線接通,從而發出輸出信號。

特性

  1. 這樣的結構使得每一個按鍵更加的獨立,很容易做到“七鍵無沖”甚至“全鍵無沖”。

  2. 于此同時,相比于脆弱的薄膜觸發,機械觸發的使用壽命大大增加,輕易的做到2000萬~5000萬次的觸發壽命,并且按鍵的手感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抗“衰老”能力很強,不像薄膜鍵盤,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可能一個鍵就像一個“孤寡老人”,失去了昔日的雄風,按起來像一個干癟的柿子。

  3. 統一獨立的軸體設計使得用戶的DIY更加方便,拆裝鍵帽近似于無腦,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各式各樣的十字鍵帽,同時商家也可以統一生產,不會因為規格不同而進行各種適配。

說了那么多,再不上圖我就是流氓啦!

紅軸.gif
青軸.gif
茶軸.gif
黑軸.gif

3.靜電容鍵盤

靜電容=活塞+彈簧+電容器:終于到了我們的“終點“靜電容了,拆開靜電容鍵帽,你會發現一個碗形的口,粗看很像薄膜鍵盤的鍵帽拆開后的模樣,但其實完全不同。

靜電容觸發原理示意圖.jpg

?當用戶按下鍵帽的時候,活塞帶著錐環彈簧下壓,壓縮了杯狀橡膠,杯內是以空氣為介質的可變電容器,當空氣層的厚度改變時PCB基板就觸發了用戶按鍵信號。在這整個觸發過程中,沒有發生一次機械開關開合,無物理接觸點,因此這一技術也成為“無觸點”式點擊。

HHKB按鍵觸發原理.gif

特性

  1. 可定制。由于靜電容按鍵也是獨立結構,因此具備機械鍵盤的可擴展性,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方便的更換鍵帽。

  2. 高壽命。由于采用的是無觸點的設計,因此靜電容鍵盤的壽命極其之長,隨隨便便用十年不成問題(官方這么說的,我沒試過啊~~),實際使用時內部零件肯定會出現老化的問題,但是因為電容觸發的原因,這并不會影響壽命,除非你去真空環境下面用...

  3. 低延遲。基于電阻原理的機械式鍵盤存在一個防抖時間,這個時間一般被設置在20ms-40ms之間,設置這個延遲時間主要是為了避免出現按鍵雙擊。而又托福于靜電容的設計,通過主控調節,延遲時間完全可以達到理論上的最低值,也就是USB刷新率1000hz下的1ms延遲。

  4. 高降噪。得益于機械觸發,機械鍵盤有很強的click聲,要知道喜歡它的人會愛不釋手,但是不喜歡它的人會想把喜歡他的人殺掉。而電容鍵盤的降噪就顯得那么自然而然了,無觸點的設計使得用戶在辦公室等使用場景下更加的從容不迫。

由此可見,雖然手感上電容鍵盤和薄膜鍵盤類似,但是兩者在其他方面完全天差地別,

(六)鍵盤背后的日本精神


目前市面上知名的電容鍵盤有Topre的Realforce系列鍵盤和富士通的Happy Hacking系列鍵盤,無一例外,它們都是出自于日本人只手,所以文章的最后一節,讓我們談一談鍵盤背后的日本精神。

提起日本人,無論是去過日本的沒去過日本的,似乎都會被“嚴謹認真”這一品質所折服,在知乎上看到王亞暉的回答:我上學時曾經一篇300字的日語小作文被日本老師寫了500字的評語后,就覺得不好好學不行了,最重要的是,老師的評語寫的比所有學生寫的都要工整,后來去辦公室才發現,真的所有評語都是老師用鋼筆,壓著尺子一行一行的寫出來的,如果有寫的不滿意的還會拿涂改液去修改,整個學期,無論作業、Quiz 都是如此,對比當時美國老師滿世界胡亂畫圈……后來所有評語都不舍得扔……

諸如此類的小故事還有很多,這種嚴謹到近乎于“固執”的匠人精神,我想這是制造頂尖產品所必不可缺的元素。這也是為什么,日本汽車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日本相機幾近壟斷市場...

在HHKB身上,鍵盤每一處的嚴絲合縫,鍵程鍵位的每一處設計,都讓人覺得那么的舒服自然。每一次敲擊鍵盤,似乎都能感受到日本匠人的嘔心瀝血,日日夜夜的伏案執筆。

好的作品,是會說話的。

中國最需要的不是產品發布會上的夸夸其談,而是產品到手之后的嘖嘖稱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