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本周干了幾件事情在老家玉米地里掰玉米,讀大敗局,看了電視劇蝸居。
首先是勞動部分,每年的10.1長假期間只要家里的玉米沒弄完,還好我在家,必定有我參與,從學生的哪個階段起,我已經記不清了,顯然除了爸爸,我就是壯勞力了,由于一年只有這一次的勞動,所以我很珍惜也很樂于做這件事情,每次第一天干完手都會疼,心里總會有這個念頭在手疼之前一定要多干點,多干點,這么多年我老家從我還是孩提時的時侯家里種的糧食可多了:玉米,小麥,水稻,花生,芝麻,谷子……現在只剩下了玉米和花生。機械化的今天我老家的人們只要有時間和人力都還選擇了人工處理。或許大家對土地飽有許多的情感。
上面的這些記憶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村旁有山有水,無論在哪個季節我們總能找到無窮的樂趣,春天萬物復蘇,柳葉的帽子,楊樹的嫩芽打造的笛子。夏天烈日炎炎,池塘里生長的植物和動物都成了陪伴我們的禮物:荷花的淡泊清香,蘆葦的翠翠欲滴,荷葉上大珠小珠的折射著每個滾動的燦爛,蝌蚪,青蛙的出現也會為你增添不少好奇。秋天稻田里的稻穗彎了腰,里面的螞蚱成了我們追捧的明星,我們每天都在競爭著看誰捕獲的最多。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下雪后的我們可以溜冰,上山抓野兔,放學可以在學校門口從上往下依次排隊下滑……
一件件事情回想起來仿佛一段倒敘的穿越,仿佛回到了昨天。然而這一切卻在當下的時間里找不到了她的身影:池塘已經填海還田了許多年,河流也因挖沙而枯竭,我們的糧食也隨著農村進城變得越來越少,隨著社會的進步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工廠,樓盤和匆匆的人們......
讀書部分是吳曉波老師關于改革開方30多年來許多企業從興旺走向失敗的思考,每個企業的發展都伴隨著他的成功和失敗,在成功學泛濫的今天,研究企業或公司的失敗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是我們思考的一個考量,更多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種情懷在里面,吳曉波老師是我的偶像之一,今天7月20日有幸見到真身并得到了他的親筆簽名。可以靠顏值的他卻用才華作出了很多貢獻。最使我感動的是他和廖廠長的故事,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懷的知識分子。
追劇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我們該以什么樣的面貌在社會上立足,我常拿我的父輩,兄輩的人和我做對比,對比的結果就是內心越來越浮躁,我還是很世俗的看到大家取得的成績,很羨慕,卻很少思考背后的汗水。我非常認同劇中對海藻這個階段的評價,社會閱歷,眼界,地位都很淺,當然也包括我在內,不同的是我選擇用自己的奮斗照亮未來的路。
我們身處的社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進步著,我也在路上一直默默的尋找著,摸著石頭磕磕絆絆的走著,希望未來逐漸清晰起來。
過完節后明顯感覺比節前胖三斤,所以接下來把運動放到每天的計劃里。不做時間規定但是保證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