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一個關系不錯的高中同學突然問我:
“最近有什么好的理財產品可以投的?”
對于老朋友的提問,我自然不會吝嗇于分享,于是,我便如實說了最近在投的某某寶,當然,出于對于朋友負責的態度,我也直接提出了該產品的問題。
“什么?你是說這個可能會出這種風險?多大的概率?”
"具體的概率我給不出,當然不高,可是一旦發生,就會有這樣的損失。"
于是我的老同學馬上打了退堂鼓,然后話鋒一轉,
“你最近還在炒股嗎?最近有什么賺錢的好票?”
說實話,被他這么一問,我感覺特別尷尬,如果我真的做了推薦,如果真的能讓他賺錢,那當然是最好的,可如果他操作不當,還是虧錢了怎么辦?再就是,如果這個票本身就說錯了,讓他虧了錢,那我又當如何?
最最重要的是:投資其實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如果只是就一個問題做一個探討,我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只是如果要讓別人為你做一個具體決定,這本就是錯誤的,你的任何一筆投資,都應該是自己深思熟慮過后作出的決定,由此帶來的利益或者虧損,也是個人的事情。
我理解老同學的心情,他希望能夠多一個賺錢的途徑,但是,即便我再肯定,我也不能為他作出決定,于是,我只好勸他自己先多做了解以后,再考慮投資。
雖然我同學難掩失望的情緒,不過我相信,他總能明白我的苦心。
不過仔細一想,有很多人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誤區:投資理財就是錢生錢,買了一個理財產品或者好股票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可事實恰恰相反,投資是一個極其考驗個人綜合素質的事情,與其他行業一樣,如果你想要做好,就必須當作一個事業去做。
大家都知道,投資需要你“低買高賣”,這看似簡單。
那么,哪里是低,哪里是高呢?
低價可能低多久?高價可能高多久?
如果買錯了怎么辦?如果你買對了又該做?
最最根本的是,你作為投資者,你的底層邏輯又在哪里?
對于市場,你究竟是如何理解的?
你是要做一個價值投資者,還是要做一個技術派,亦或是兩者結合?
你的交易模式是什么?你有多少個可行的套利方法?
你的所有這些方法又如何自我更新迭代?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與時俱進?
.......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你需要花費的精力遠非那么簡單。
當然,總有人會告訴你一些所謂的“捷徑”,比如有人會說,定投策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推薦你的人永遠會告訴你,這個方法非常省事,你可以輕松地享受該公司成長給你帶來的紅利,如果你選擇的公司的確那么好,那么這個方法必然是可取的。
然而,究其根本,定投不過就是看好一個公司,就死買它的股票,不管價格如何,總而言之,我不管你現在多貴,我只相信,你以后肯定會更加貴!
但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告訴你,定投失敗的結果又是什么?你投入了大量的金錢,犧牲了寶貴的流動性,你原本可以把這些資金用在其他地方上,而多年過去,別人買房買車結婚了,而你,卻因為定投損失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不要覺得危言聳聽。
單就巴菲特來說,他有全世界一流的調研團隊,更加有雄厚的能力去介入公司的運營,從而保證它的成長。可一個普通的投資者,有什么能力去判斷一個公司長期的成長性?
更多的情況下,真正了解行業前景,能夠知曉公司背景的人,他的階層早已脫離了一般人層次。
要明白,只要是投資,你就需要投入資金,高回報必然需要高投入,也同樣意味著高風險,別人的話永遠可以說的很好聽,只是,最后的結果,無論好壞,都是自己的。投資看起來只是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事情,然而,背后需要付出的,不亞于其他事情。
如果你不能構建自己的體系,沒有自己獨立完整的見解,只知道人云亦云,那么這樣的投資,只能是慢性自殺!
很多人的邏輯是非常奇怪的,他們認為工作是需要用心去做的,而投資玩玩就可以,之后虧錢了又告訴別人,這東西不能碰。
這可能是最常見的雙重標準的案例了,而這正是很多人都在犯的錯誤。
如今,再看“低買高賣”,就仿佛看到晉惠帝質疑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樣,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自然有肉糜吃,不僅有肉糜吃,山珍海味都不在話下,而對于很多人來說,能吃個粗茶淡飯就已經是拼命努力的結果了。
投資家總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而這些和我們真的沒有多大關系,相對地,那些成功者背后的尸山血海,才是離我們更近之所在。
如果沒有足夠的投入和決心,請你不要踏入資本市場,在其他領域一樣可以通過努力賺錢,只有一條道理是共通的:世界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從來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投資也好,做人也罷,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