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小鍵
前言
今年過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學校延后開學時間,大約有多一個月的時間可以運用。某日在網路豆瓣上,看到這本書的內容簡介,這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
重新認識時間——時間用在哪兒,決定你是誰___蔡壘磊《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
有關于時間怎么用,和錢怎么用,我覺的是人生的二大重要問題,因為這個"怎么用"充滿了可能性。
在這本書里蔡壘磊認為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透過這本書寫出他的內在邏輯,他對這六件事情有不同的觀點,自己、知識、金錢、時間、關系、人生,讓六種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接下來,就我閱讀后有所感受與您分享:
碎片化時間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碎片化時間怎么定義?
打開手機的微信與微博,有時會推薦給你許多有趣的文章與視頻,不知不覺中就 2個小時過去了。2個小時的這段時間,是否算碎片化的時間或是整塊的時間呢?
蔡壘磊在這本《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里有不同的看法:
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是按閱讀對象來分的,而不關乎每一段閱讀時間的長短。只要你在一段時間內閱讀的內容是成體系的,就是系統閱讀。
可以這樣說系統閱讀是在學習某一主題的技能或是知識時,你的來源不是單一的,有可能是書本,文章,博客,視頻等。這個可能在閱讀上會花費碎散的時間,但這個連續的過程是系統閱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題閱讀。
比如最近正在學習寫手機程式 app inventor2 ,在打開閱讀這本書,花 25分鐘來專注的閱讀,又到微信去看相關的文章,或是在微博看到相關的視頻、在知乎上找答案等等。這些都算是系統閱讀,因為都是連續性的學習。
最小的系統閱讀或主題閱讀就是非虛構類的書籍,它是對某個主題有完整性的入門或是進階全局了解。
碎片化時間則是,沒有關聯性的文章、視頻,比如一下看天氣預報,一下看美食報導、手游攻略、電影預告、網紅帶貨等等,這些都是碎片化的接受資訊。
碎片化閱讀則是類似看網路文摘,目前大多數新聞媒體發布都是碎片化文章,因為只要讓短時間讓你知道或接受某件資訊即可。
我的感受是不用太在意碎片化時間,因為整塊時間一定會有的,那么你要如何的去使用,怎么用時間,看你是主題或系統的學習閱讀,這個就是一個完整的時間軸。
若你在放松自我,座在沙發上看微信、微博、手游花了 3個小時這個時間則是一碎化片的時間。
認知角度
認知突圍,這個事情說起來,是改變你對事情的認知角度不同,認知的改變是都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那么成為更好的自己,首先精進自我的思維,接受不同的觀點,用批判性思維來確認是否符合自我的現況。
再來踐行應用所認同的事情,慢慢會有所變好,這個要時間發酵才行。
透過對時間不同的定義或是認知來批判性思維,會產生有所差異的答案與行動作為。
上班與生活的工作步調總是很忙碌,讓人感覺很忽忙,時間你是抓不住的,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語言來定義它,讓它在你的生活與工作中,產生新的可能。
讓時間陪伴你在初步的階段,推薦你持續把某本書讀完,有些難以理解的章節,還是持續的閱讀,寫點筆記,會產生很棒的事件。
鏈家鳥哥他在成為php高手,在談論成為php高手回顧之前的動機與歷程,這篇文章里有三段話讓我很有共鳴。
2006年的時候,看到雅虎中國在招實習生。我記得很清楚,他當時問我什么是程序函數,我當時都蒙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也就掛了
第一次參加面試,然后失敗了,你也知道失敗在哪里,沒有理由不去克服它啊!
我當時就買了一本書、唯一一本很仔細的讀完、然后每一個習題都做完的一本書。
參考來源 鏈家鳥哥:從留級打架問題學生到PHP大神,他的人生驅動力竟然是?| 二叉樹短視頻
認知突圍也許就是買一本書,仔細的讀完,把每個習題都做完,這個就是突圍某個困境的起點與開紿。
這里想推薦一些我覺得很棒可以協助你的工具:
- 蕃茄工作鐘,設定 25分鐘做某件事,練習專注力,提升效率。
- 正式的服裝,建立某種儀式感。比如在書桌前看書,那么就是著正式的服裝。
- 記錄下來,你在讀的書名、作者與頁數記在筆記本里,建立自己的成就感。
認知突圍,在書籍無限閱讀中,與人生有限公司里,找出自己的一片領域。
若是進階的話,還可以這樣做:
- 寫書評或心得,大約1500-2000字,分享發布在公眾號或是豆瓣瓣。
- 調整體態,比如跑步或是健身。
- 改善環境,把生活與工作環境整理一下,做一下斷舍離。
這三點是從大腦,身體,環境來改善,向前一步,升級自我現況。
認知突圍,架構自己的原則與概念,但是這么說有一點難以定義,我覺得可以引用
極客時間 邱岳的話:
讓正確的事情,持續發生。
認知,是你原則,正確的話,就會有好事發生。我們讓正確的事情,持續發生,你的認知會慢慢突破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