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使用艾灸治病時中醫老師會給我們配幾個穴,那么這些穴位灸的時候是有固定順序的。順序是先陽后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這樣可以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的效果,否則會容易串氣,導致氣機紊亂。
我們艾灸的時候第一個穴位一定是大椎穴,因為大椎穴是諸陽之會,是艾灸調理的起始穴,相當于一把鑰匙,把人體的大門打開哦。
【2】艾灸過程中及艾灸后不能受風寒。尤其注意頸部、腰部、腹部、腳部的保暖。因為我們在艾灸過程中熱度會促使身體毛孔打開,這時候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受寒氣、邪氣入侵。
【3】艾灸的調理過程最好在白天進行。如果白天上班,只有晚上有空,最好是在晚上9點前結束,這樣效果才更好。每天只能調理一次。不能上午調完下午再調。這樣并不恰當。不管上午調理了幾個穴位,下午都不要再調了,不要再調動臟腑氣血。
【4】艾灸后8個小時內不要洗澡,不用冷水洗手,不喝冷飲,不吃冷的東西,包括水果。
【5】艾灸前、艾灸后喝200-300ml的溫開水。施灸期間不吃、少吃寒涼食物(西瓜、香蕉、螃蟹、冷飲、涼茶等),施灸期間如果感覺餓,吃點易消化的食物墊一下即可,不要吃得太飽。
【6】艾灸時不宜過饑,也不宜過飽。飯后半小時以后最好。因為過饑時身體能量不夠充足,沒有能力接收外部能量,很可能出現暈灸的現象,所以空腹不宜做灸。
【7】艾灸時間盡量不要太久,穴位灸透為宜。老人和小孩最好保持45分鐘以內。
【8】無特殊情況女性月經期間不要艾灸。(除非痛經、月經不調等),可以咨詢調理師配穴再灸。
如果艾灸一段時間后發現月經有先后不定期、提前或推后、量大或量小、血塊增多是正常整健反應,一般1-2個月后會自動調整到正常狀態。
【9】孕婦艾灸,必要的情況下,如胎位不正,或針對容易流產的孕婦可以做懸灸,但一定是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才可以做。
【10】剛做完手術的人群,看手術的性質而定。大手術后暫時不宜艾灸,即使是做,也一定要循序漸進。因為身體本來處于非常虛弱的狀態,灸量一定要小(虛不受補)。通常大手術40天后完全可以艾灸,通過艾灸可以幫助病人恢復元氣,促進康復;門診小手術不大傷元氣,一般2周后就可以艾灸了。
【11】艾灸調理過程最好一個穴位一個穴位的灸。有的人可以接受2個穴位或2個以上穴位一次性灸。如果在這樣的灸法當中出現不適的感覺,應馬上停止。
【12】艾灸時感覺癢,癢的地方不定是說明受了風寒。艾灸的穴位或經絡的地方癢,說明身體自身在修復,就好比傷口愈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