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不得不再拿自己開刀,這是一件很沒面的事。
談到寫作,一個問題總是繞也繞不過去的:你為什么要寫作?
里爾克說:如果你覺得不寫你也能活下去,那就別寫。博爾赫斯說:腦子大了,就得減輕它的負擔,而減輕負擔的惟一辦法就是把東西寫出來。別無他法,否則它要一直壓著我。我說:我還是閉嘴吧。
一部好的作品,起始點多半是一個強烈的表達欲望,強大到一個人突然義正言辭地說:“媽的,寫這本書就是我的使命!”
而我最初開始嘗試著寫東西的目的僅僅是看能不能吸引點旁人的目光,心里并沒有什么值得抒發的內核,寫作僅僅是技巧之事。每個抱著文字夢想的人,都會早早地碰到幾本大師之作,然后妄想建造自己的空中花園。我碰到了《變形記》、《百年孤獨》,讀的稀里糊涂,看贊譽甚高,便也奉為神明,開始在技巧、自以為的立意上東施效顰,這當然是一個大錯誤,尤其是當我連“的地得”還不知道怎么正確使用的時候。
有創作沖動是好的,但創作沖動最終能否變為供世人接受的珍寶,需要的卻是結結實實的創作能力。當創造沖動兇猛地吞沒了對自己作品客觀評價的能力,當功利心遮過了想要去表達本身,帶來的后果多半是少年失志,咒罵世界瞎了眼。
作家往往在自己閱歷和精力都足以支撐他創造的時候,即中年,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當然不能一棍子敲死,早慧兒童也是存在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最好還是放過自己和世界,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打磨,也讓文化少一點糟粕。
少點功利心,其實是因為寫作本身可以成為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
人的行走其實只是留下了一串串記憶,讓此時的自己感到某種充實,我們能用什么方式讓記憶一直鮮活呢?拍下照片、錄下視頻?恐怕都不能,只能是寫作,因為它是唯一能抵達最真實的你的東西。
你有多少次和自己對話的機會呢?不需要察言觀色、不需要在乎表達技巧、更不需要隱藏。飄忽的想法被即刻刻在了紙上,不再飄散,這容許你端詳、回眸,去詰問自己。你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會察覺出自己思想的不妥之處,你可以試著真正地修正它,然后這些新生出的部分也開始成為你。
寫作最大的魔力恐怕就在于你竟然在這種獨自對話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就好像你將永遠無法預知筆墨付諸紙張之前自己究竟會寫出什么東西,你本以為自己接下來要說出的話卻被紙張上的已經存在的文字運用它的邏輯推導出了新的想法。
人生的某種不可思議在于即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過了一段歲月也會不敢相認,你腦子中只剩下了一些斑駁的畫面,你忘記了當時全部的所想。但留下的文字會給你的思緒一個恰當的容身之處,再次閱讀它們,你可以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你心里那些未公開說出的話,恰當地銜接了過往故事的斷裂。
我們應該試著不抱任何目的地踐行這種生活方式。可以違背真正的想法,用嘩眾取寵的語言給年輕的自己帶來一點被矚目的刺激,但也可以對自己開誠布公,看自己究竟是如何淌過歲月的河。“不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我們用寫作來了解自己,也用寫作尋求交流,因為交流也是尋找自己的方式。
但當你選擇了用寫作來交流,想要用寫作來賺取生活所需以便更自由地表達時,就要有寫作的道德。
你腦子里有洶涌的思想,卻什么都不做時,便不能理所應當地認為別人應該理解你。交流需要恰當的媒介,在于你能不能把心中的東西用文字真正地傳達出來,能不能被讀者領悟到。不然腦子里有再偉大的想法都是白搭。
為了這個目的,你不得不回到現實世界,學會這個世界的符號去表達自己。
創造依靠的不盡是突如其來的靈感,而更可能是作家嚴格的生活自律和創作習慣,只有你坐下來把心神全部投入到那白紙上可能蔓延出的世界里,作品才會慢慢發芽,展露樣貌。你可能要坐十年冷板凳,遭受退稿、無人問津、批評,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最基本的表達技巧,盡可能做到用詞精準……然后才可能恰如其分地自由表達出自己。就如同畫家要先學會如何調色、畫線條,才可能去表達出自己的胸襟。
要學著去忍耐孤寂,寫作只能是一個人的事情,是獨自和魔鬼斗爭,只有贏得勝利才配得到世界的掌聲。要學著去一遍遍地修改,生活中那些隨口而出的話語落在紙面上是凌亂不堪的、十句話八句是廢話,第一遍落在紙上的文字也只是日常自言自語的變體,別人閱讀你并不是為了這些東西。請別用“這就是我,愛看不看”這樣的孩子話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懶惰買單。讀者沒義務再去組織你的邏輯、去砍掉繁枝看到樹干。
也因為這樣,請不要因為第一遍的書寫成果稀爛,無法直視而放棄、害羞、膽怯,在被人過目之前,作品都未誕生。“第一遍只能是臭狗屎。”你有無限多的修改期限。
要學著擠出時間去寫作,因為永遠都不會有最佳的寫作時間,甚至是在平靜的生活里,一汪死水的平靜生活也意味著感情的枯竭,人都會愛上絕對的清閑。
也要學著去推銷自己的作品,“我只管創作”這樣的話,多數人并沒有資格說,寫作歸根結底是你在尋求對話,從紛雜的世界中尋找愿意聆聽的人,不然就別怪被埋沒。
要學著生活,該去看看真實的世界,你要永遠活在人間,同時保持著對平庸世界深深的敏感;要去尋找那些真正值得轉述的故事,用最真實的情感在激蕩著自己不停地寫下去;去看一個乞討的老婦到底在想些什么,而不是你以為他在想什么。
想走上嚴肅文學的道路,依靠的還是走文學期刊、競賽的老路;但網絡寫作平臺的涌現,也讓寫作變得沒了門檻和紛雜,甚至偏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寫作”。
知乎上的寫作更像是對話式的回答,公眾號的寫作干脆叫起了運營,簡書上是層出不窮的大學生干貨。其實這種寫作更像是一種思維鍛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逼迫自己了解陌生的事物,學著換位思考、抓重點。
但即便是這種書寫,也要面對“看東西的人沒寫東西的人多”的尷尬現實。
比如,你也要選擇開通一個自己的公眾號……(我覺得很多公眾號已經不像品牌,而是個人QQ空間了,只不過大家都在寫日志。)
我沒什么意見,但現實情況是,一個私人向的公眾平臺的生存環境在日趨惡劣,屏幕閱讀的碎片化和追逐及時性,是廉價內容和即時信息的沃土;微信用戶的飽和、公眾號嚴重泛濫和同質化,讓人失去了去傾聽一個平平無奇公眾號運營者的耐心,多數時候,付出和回報是嚴重偏離的。
更何況,多數人可能不愿承認他的公眾號是私人向的,頂著一個響亮的自己可能都不信的slogan,尋了幾個寫字的友人,定位囊括影音書畫。要創作奇跡的人在堅持的羸弱和現實的貧瘠中,鎩羽而歸。而一個本來抱著表達的單純心思的人,也可能在時不時涌現的自媒體神話里變得忘記初心。
簡書、知乎、豆瓣等等都是如此,寫的好的人,可能都能混的開,但僅僅是擁有寫作興趣的人,零門檻的寫作平臺的確會時不時地給你提供一些驚喜,但也要做好長期心理落差的準備。不過好在,指望用寫作養活自己的人也不多。
如果你不怎么寫作,如果寫作僅僅是是你的興趣所在,不妨去嘗試著書寫,嘗試著在合適的平臺發表,只愿不忘初心,去交朋友,去用寫作生活,你所走過的生活可能會因寫作而變得不同。
如果你想把寫作當成自己的專業所在,只能再送上里爾克的那句: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加持任何希望。
永遠不忘仰望云端,和貼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