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書,但很多人不會讀書。我們大多數人讀完一本書之后,你問他書中講了寫什么,他會啞口無言。匆匆忙讀完一本書的人,你問他,他什么也不知道,而讀的很慢的人,哪怕他是一年才讀完一本書,你問他,他還是什么都不知道。
這些人不會讀書,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好方法。
讀書是有技巧,有方法的。我們身邊也許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一年讀個一百本書,你以為他們只是走馬觀花,可事實上,你去問他們書上講了些什么內容,他們都能夠對答如流,甚至還能背出一些句子,還和你談論自己看完這本書的感悟,哦,對了,他還把他的讀書筆記拿給你看。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呢?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查爾斯和莫提默提出了讀書的方法。這本書經久不衰,里面有關讀書的方法更是被許多大家所推崇。在我閱讀完這本書之后,經過自己的總結與實踐,證明了這種讀書的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目的
讀一本書之前,你應該了解清楚你為什么要讀這本書,你想從書中獲取到什么?任何沒有目的讀書都只能稱為消遣,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真正的讀書是將書中的知識化為己用,是為了增進理解力而讀。
正如書中所說:“閱讀一般分為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只有最后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只有清楚閱讀的目的,你才能挖掘出你想獲得的知識。
和學習技能一樣,閱讀也是循循漸進的。
閱讀主要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
任何讀過書識字的人基本都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在學生時代,小學就已經達到這一層次了,很可惜的是,經過大學的蛻變,許多人即使到了中年還停留在這個階段,甚至很多人也只是在基礎閱讀的邊緣上。
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讀者要問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么?”讀者需要初步了解作者在說什么,想說什么,并且與作者保持在一個頻道上,這樣你才能看到作者要解決的問題。
檢視閱讀
這個層次要問的經典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么?”
通俗一點說,檢視閱讀指的就是略讀、粗讀,在較短時間掌握書的脈絡和大綱內容之后,以決定是否進一步閱讀。在如今書目琳瑯的時代,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找到有價值的書,既不會浪費太多時間,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書,我一般讀書的時候會采取這個方法。
1.略讀的方法
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最后一步,隨意念個一兩段或者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這種方法是一種主動閱讀方式,需要我們快速的過一遍書,掌握書中的大概,這樣有助于我們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粗淺”閱讀法
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不懂得的地方,先用鉛筆標注一下,然后接著往下讀,不要停下來,等到完整的讀完一遍之后,你覺得這本書對你有價值有用,再精讀一遍,同時一一解決掉第一遍所遇到的問題。
這樣做的好出是,在完整的讀完一遍之后,即使你只掌握了50%或更少,也比因為在某個地方停下來要好的多,你不得不承認,即使你在做檢視閱讀的時候,停在了你不懂得地方思考,我敢保證,你讀完之后依舊還是只掌握50%。
3.閱讀速度
做檢視閱讀的時候,應該以較快的速度過一遍書。而對于不同的章節內容應該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這樣的閱讀效果才會好。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食指來控制閱讀的速度,通過注視移動的手指來提高視線移動的速度,當然你用筆什么的也是可以的,總之不要只是光用眼,這樣容易分心。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也是最好的閱讀方式。分析閱讀是在無限的時間里,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前面說過,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你需要明白自己閱讀的目的,如果你只是為了消遣或者是獲得資訊,那么可以不采用這種方法,如果你是為了理解而讀的話,這個方法就很有必要了。
階段一:了解書的內容
1、你要明白閱讀對象的分類。換言之你要明白你所閱讀的這本書是實用書還是科學書還是單純的小說而已。
2、用一段話來概括大意。
3、擬一份大綱。你需要敘述整本書的大意,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發現作者的意圖。
4、確定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每一本書都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在這些觀點背后有著一個個的論據以及問題。如果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問題但并沒有去解決它,那么你就該知道作者是要讀者去解決,而你,要發現這個問題。
階段二:明白書到底在說什么
1.詮釋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通過書的書名、目錄,一般我們就能大概清楚一本書在講什么,因此在做分析閱讀的時候,你要注意那些與主題相關的字眼,與作者處在同一頻道。
2.由關鍵字判斷作者的主旨。
在上一步中,你確定了關鍵字,然后在這些關鍵句子中,你要判斷出作者究竟在說什么。
3.找出作者的論述并重新構架出來。
每一本書都有作者的觀點,作者要闡述這些觀點必然會有自己的論述,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論述句找出來,重新梳理一遍。
4.確定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沒有解決。
在確定了論述點之后,將你梳理好的論述點再仔細看一遍,看看這些論述點說明的問題是什么,作者是否有解決他要說的問題,哪些是他沒有解決的問題。
階段三:評論一本書
1.完成階段二,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在評論一本書之前,你必須要了解書的內容,能夠用一段話說出書中的大概,否則,連書講什么你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夠客觀的去評論一本書呢?
2.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很可能有時候你的觀點與書中的觀點相悖,但你不必要一直糾結到底是誰說的對,可能有的讀者會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這樣做又有什么用呢?閱讀,本身就是在和一個人對話,孰對孰錯根本就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本書中,在和作者對話的時候,你學會了什么。
3.獲得知識和得出個人觀點的差異。
與作者對話所獲得的知識,以及在此次對話中,你自己的觀點是什么,你又是怎么去闡述你的觀點的。
4.批評的標準: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理由不充分。
對于一本書,你真正能夠批評的對方其實就是這四個理由,你總不能因為你不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者作者的觀點與你的觀點相悖你就批評這本書不是一本好書吧,當然,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來批評一本書的。
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最高層次的閱讀。通常我們在做主題閱讀的時候,會閱讀很多書,并從這些書中列舉出這些書的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舉例:時間管理主題
1.找到與時間管理有關的書籍:《把時間當作朋友》、《番茄工作法》、《奇特的一生》、《拖延心理學》、《暗時間》、《晨間日記的奇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小強升職記》、《完美的混亂》、《精力管理》,《getting things done》。你百度一搜,發現寫時間管理的書有很多,看評論發現都很不錯。接著看第二步。
2.步驟:找到相關章節、使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確定主旨、界定議題、分析討論。
在這是十一本書里,首先通過閱讀目錄,確定你的關鍵詞。比如你的關鍵詞是時間管理,那么在這是十一本書里,出現與時間管理有關的章節越多,說明相關性越大。這樣能夠淘汰一兩本書。接著你可以做檢視閱讀,快速的過一遍,在這一遍中,你差不多掌握書中的50%。此時,按照你的主題,再篩選一遍,最后剩下的五六本書就是你需要主題閱讀的書了,也就是應用工具書。
當你了解這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之后,不妨嘗試一下,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