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母嬰店里面有個接待兒童洗澡的小業務,大概在放學時間左右,會有很多小朋友,年齡在4-6之間。在等待室,有張沙發,供排隊等待。4-6歲之間的小男孩,一般都是比較好動的,這是天性(科學數據證明中國寶寶的等待耐心持續是10分鐘之內,所以只是呵斥讓一個小男孩安靜的坐著,這是違背天性的)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媽媽帶過來后,媽媽會進入刷朋友圈環境中,小男孩自己玩,但是沒有玩具,沒有書,啥也沒有,這個小男孩就進入自娛自樂中,比如穿著鞋,爬到沙發背上,身體直直的摔下來,反復3次以上,媽媽會大聲呵斥,橫眉冷對各種兇狠制止,小男孩繼續反復跳,且更加大聲的笑出來。媽媽越呵斥,小男孩越發興奮。。。如此這般。如有2人以上,瞬間扭在一起嘻笑打罵也是常見。
? ? 另一個現象,親戚生日晚餐,在一個廳里,先到的幾個大人在看電視,大概20分鐘后,來了一個4-5歲小男孩,直接過來就要遙控器調臺,看動畫片。如此理所當然,我說:這個要求不合適,這么多大人看的好好的,你不能不經過別人同意就調臺,結果這小男孩直接當場翻臉肆鬧。。。然后,他姐姐直接給他調臺了。
一般媽媽都會制止,同時對旁邊人說:這小子太皮了,我也拿他沒辦法。如此算是交待家教(”我可沒有慣著他啊”,”小孩本性就這樣””長大就會好的”等意思)
可是,真的是這樣么?
是的,我們經常看到商場,學校,飯店,一團小孩追趕著的,扭成一團的,見多了去了,還不是就是小孩本性么?
是的,本性如此,文明擔當嘛。文明是干啥滴?不就是馴化野蠻本性的工具么?不就是與環境更好的相處下去么?貓狗隨地大小便是本性,可是適當訓練適應,還不是去固定地方排泄么?文明,就是建立規則,大家在規則內享有自由。孩子,從有個體意識開始就可以給予遵守規則,尊重環境的修煉。否則,怎么馴化人內心的那只小野獸?
既然是現象,就得去解決呀?怎么解?
1、 首先確定規矩內容,比如,不要在公關場所大聲說話,耍情緒。這個規則定下,大人也不能心存,“孩子嘛,讓讓他”的心理,認為自己和別人不能跟小孩斤斤計較。
2、 既然天性是“坐不住”那就一定要帶玩具,書,游戲等可以讓孩子投入的載體。不能啥事沒有,只要求孩子干坐著。
3、 陪伴和言傳身教。家長不能只是要求孩子只是不哭不鬧就行,而忽視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內容和技能要求。比如6歲的孩子能主動提出完整要求和實現目標的方法,向大人求得幫助等
孩子的表現是所受教育,所處環境的投射器,8歲前的孩子的行智模式是基本決定成年后的行智模式,所以,親愛的媽媽,不要錯過這個寶寶成長的關鍵階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