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中體會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契約"一詞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義為交易,其本質是一種契約自由的理念。所謂契約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經濟社會,而由此派生的契約關系與內在的原則,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故事一:致加西亞的信

契約精神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把信帶給加西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西戰爭爆發后,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系,以便聯合起來打擊西班牙政府軍。

加西亞隱藏在古巴叢林的山里,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與他取得聯系,而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怎么辦呢?

這時,有人對總統麥金利說:“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

令人感動的是麥金利總統把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時,羅文并沒有問:“他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找呀?”他只是憑借自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做人信條,用一種恪守信義的契約精神準備排除萬難。

羅文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布制的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在四天后的一個夜里在古巴上了岸,消逝于叢林中。

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后,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又徒步走過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經歷千難萬險,終于把那封信交到了加西亞手上。

當一個人違背契約精神,他就會失去他人的幫助,淪為孤家寡人;當一家企業拋棄契約精神,它就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注定走下坡路;當一個國家背棄契約精神,她就會成為一座荒涼的“孤島”,無人問津。

故事二:一個小孩的故事

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離美國18屆總統格蘭特陵墓不到100米處,有一座孩子的墳墓。在墓旁的一塊木牌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不幸墜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便在落崖處給孩子修建了一座墳墓。

后因家道衰落,這位父親不得不轉讓這片土地,他對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把孩子墳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這個條件,并把它寫進了契約。100年過去后,這片土地輾轉賣了許多家,但孩子的墳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這塊土地被選為總統格蘭特將軍的陵園,而孩子的墳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陵墓的鄰居。

又一個100年過去了,1997年7月,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100周年時,當時的紐約市長來到這里,在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并親自撰寫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那份延續了200年的契約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這種契約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誠信觀念。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天分和財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來取而代之,從而,讓在最初狀態不平等的個人,在社會規范和法律權利上擁有完全的平等。

故事三:一個老太太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一段日子。這天,在紐約市一個窮人居住區內的法庭上,正在開庭審理著一個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舊,滿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盜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審問道:“被告,你確實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嗎?”老太太低著頭,囁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確實偷了。”法官又問:“你偷面包的動機是什么,是因為饑餓嗎?”

“是的。”老太太抬起頭,兩眼看著法官,說道:“我是饑餓,但我更需要面包來喂養我那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他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他們還是一些小孩子呀!”

聽了老太太的話,旁聽席上響起嘰嘰喳喳的低聲議論。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嚴肅地說道:“肅靜。下面宣布判決?”說著,法官把臉轉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須秉公辦事,執行法律。你有兩種選擇:處以10美元的罰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臉痛苦和悔過的表情,她面對法官,為難地說:“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處罰。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會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個小孫子誰來照顧呢?”

這時候,從旁聽席上站起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說道:“請你接受10美元的判決。”說著,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說:“各位,我是現任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現在,請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面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驚訝了,都瞪大了眼睛望著市長拉瓜地亞。法庭上頓時靜得地上掉根針都聽得到。片刻,所有的旁聽者都默默起立,每個人都認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里,連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說,一個老婦人偷竊面包被罰款,與外人何干?拉瓜地亞說得明白——為我們的冷漠付費。

他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并非孤立無關的,人來到這世間,作為社會的動物,是訂有契約的:物質利益的來往,有法律的契約;行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約。

善,并不僅僅是一種與冷漠、奸詐、殘忍、自私自利相對的一種品質,還是一種精神的契約。

故事四:一個牧師的故事

一位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他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了一首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正是背棄精神契約的最終結局。

人生在世,誰都有可能遭遇危難和困境,誰都有可能成為弱者,如果我們在別人危急的時候不援手,誰能擔保自己不會吞咽孤立無援的苦果?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人類與動物之間存在弱肉強食的關系,所以人類也必然服從于叢林法則。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人類社會不倚靠契約,而是以武力和強制來解決爭端,結果將會怎樣?

契約精神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約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這種契約的人是高貴的。這就是契約精神,契約精神也是一種文明的修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疲倦,是這個夜晚的主題。 男人總愛問女人要個原因,而女人卻固執地不開口。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有多少次被要一個回答時,...
    牛好好fu閱讀 155評論 0 0
  • 今天nvc小組活動練習:(憤怒的轉化過程) 1 觀察:我躺在搖椅上,妹妹圍繞著我唱了一支歌曲抱了我一會后離開了。稍...
    李穎nvc閱讀 433評論 0 0
  • *溝通力塔樓* 第3組3張便簽,表達力1-4(受眾分析) [原文]拆出你的溝通力I 87頁 [I便簽] 溝通是達成...
    迷猴桃sally閱讀 174評論 3 0
  • 我不知道自己寫下這些話是抱著怎樣的心態,或許,是一直以來都想寫一篇這樣的文章驅使我真的下了筆了。又或許,也...
    陸柒閱讀 34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