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小小鴨蛋寫得有滋有味,且端午的氛圍盡在其中,真有意思!
回想我們老家的端午節,沒有鴨蛋,但有許多讓我們小孩子開心的事。
第一,吃粽子。還沒到端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包粽子。粽葉是先前山上采來的,印象中它們要掛房梁上晾夠了時日才拿下來的,然后放在大木盆里一張張洗凈了,那顏色和氣味顯得清新又穩重。米是糯米,且淘過水,白花花的,透著點晶瑩,格外可愛,有時候放一些紅豆、花生進去,拌勻,顏色更好看了,這樣出來的粽子就稱它為“豆粽”。還有一種是“糖心粽”,“糖心”其實是紅豆泥,或者棗泥,事先用高壓鍋煮好后放足量的糖,在包粽子時用調羹挖一勺安置在“粽心”里,再放上米包好。我嘴饞,往往邊偷吃紅豆泥,邊看大人們包,當看到粽子一個一個成型,心里十分喜悅,看看哪個大,哪個小,哪個精致,哪個丑了些,有時大人翻新樣,包個長長條的粽子,那更是要端詳老半天,想著這樣的會更好吃吧。一般來說,鄰里間都會相互幫忙包粽子,今天你來我家包,明天我去你家包,拉拉家常比比手藝,熱熱鬧鬧的,這是婦女們的樂趣。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樂趣,因為總能吃到別人家送來的粽子,或者總能問起小伙伴:“我家粽子好吃吧?”而粽子總要第一次出鍋時吃著最香,熱騰騰的,剝了葉子,用筷子一插,蘸著白糖吃,美!那時候空氣里都彌漫著香氣,米的味道,粽葉的味道,五月的味道,統統在那一口粽子里。
第二,穿新衣。一年中只有春節和端午節這兩個節日我們小孩子有新衣服穿。端午節常常和六一兒童節離得近,新衣服便承載了我很多的期待,誰不想漂漂亮亮閃耀一下啊。節前很久,我就央求我媽給我買新衣,我媽常怠慢,我少不得哭鼻子掉眼淚,終于還是年年都能如愿。我又常思考一個重大的問題,是六一那天穿新衣服好呢,還是端午那天穿好?忘了最后是怎么決定的,但還是記得穿上新衣服那刻的心情,好像世界都明亮起來了,但見到人又十分害羞,一邊期待目光一邊又害怕目光,真是女兒態十足。想想,大概再也不會因為一件衣服有那樣的心情。
第三,要喜餅。喜餅何來?原來但凡前一年娶媳婦的人家到了第二年端午就要早早做好準備等待孩子們來家里要喜餅、系彩結。彩線大概是婆婆事先挨家挨戶要來的,每家只要一根一色,為的是討個吉利,大部分還是自家就備好了的。新婦是端午那天早上的主角,得穿著喜慶地為上門的孩子一個個耐心地系上彩結。有時候孩子們來得多,新婦忙不過來,婆婆和小姑就幫忙一起系,畢竟不能誤了孩子們上學的時辰,要是那天是周末的話便可悠哉些。我們孩子是最快活的,一大早起來囫圇吞個早飯,便三五成群去要喜餅,村子小,結婚的人家多的時候大概就五六戶,剛好夠我們跑。聽說系上彩結,就會爬樹,所以男孩們也樂意去,手上腳上都系上,想著這樣爬樹一定利索。我們女孩子天生就喜歡這些彩色的東西,系在手上多漂亮哪!這一圈繞下來,我們收獲可不小,喜餅多得時候一人能拿到十來塊,手腕上的彩結也有好幾個,五顏六色,好看。去上學,課間還要和同學攀比,“我去那誰家,她一下子就給了我三塊餅”、“我的彩結是那個漂亮的新娘子給我系的”“我這個彩結系得多漂亮,剛好合適”……放學回家,還要再得意地跟家人顯擺自己今天的收獲,有時候餅甚至是舍不得吃的。至于彩結,常常碰水就要掉色,而且濕噠噠地搭在腕上并不舒服,但總要過好些時日我們才舍得剪去,而端午節也仿佛在那時才真正結束。
端午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比如在門上貼上艾葉,涂上雄黃,我家似乎是用雄黃在門上寫一個佛教的“卍”字,有時候奶奶也在我腦門上涂上點雄黃,那味道真難聞啊!有的年份還有賽龍舟,我媽不愿帶我去,只記得有一年我去了,太小什么也記不得,對龍舟完全沒有印象,只記得人很多很多,水電站有一處樓梯好高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