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在簡書上輸出文章的第5文章,說實話我知道自己的左腦不太發達,思維邏輯十分的混亂。所以我嘗試著開始學習寫作,試圖讓自己的思維得到鍛煉。
我周邊很多人沒有書寫的習慣,一呢是因為他們可能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二呢,可能他們覺得自己一不當作家,二不靠文字賣錢的,寫不寫都一樣。
說實在的,我后來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怪圈。如果你越是不寫,總拿著有限的思維內存去思考一個問題,你就會發現你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
可以說,我的寫作之路,是被我逼出來了。
我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逼著自己去查找相關書籍文章進行查閱,然后嘗試著進一步再拓展它們,在一路自學的過程里,我沒有像其他人那些去報名網絡課程,也許在網課上學習可以讓自己進步更快一些,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很摳的人,所以我就用很摳的方法自己摸索,希望能夠把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閱讀能力鍛煉起來。
寫作障礙: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人在寫作過程中都會經歷一些所謂的寫作障礙,也就是當他們面臨一個題目或者一篇要寫的文案時,腦子里面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東西可寫。
焦慮、沮喪、找不到合適詞語表達、刪了又刪、還不知道什么原因。
很多人在持續一段時間的瓶頸期后選擇了放棄繼續寫作,不過等到他們一時興起,又重新拿起筆桿,最后再次陷入到這種瓶頸的時候,結果通常還會跟之前的一樣,甚至接下來這個過程還會無限循環。
朱自清曾經在《文心》中的序中提到:
“自己也在中學里教過五年國文,覺得有三種大困難,覺得有三種大困難。第一,無論是讀是作,學生不容易感到實際的需要。第二,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第三,作的方面,總想創作,又急于發表。”
作為一個剛接觸寫作一周的新手,我覺得朱先生這段話很清晰地講明了我在這周內會遇到的問題。
不過,有了問題,自然要立馬找到解決方法,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寫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些,甚至是還能把自己變成一個superwriter。
一、認清自己為什么要寫作?
二、如何進行素材積累?
三、如何堅持寫作?
四、光寫了不行,我們還要做什么?
下面我就就這四個方面總結我寫作過程里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認清自己為什么要寫作?
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首先我們得明確,我們是帶有一定目的去實踐的。在這里很多人可能會說,那你這樣讀書、寫作也太“功利”,這些本就應該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帶有目標去閱讀一本書,去寫一篇文章。最后我們能記住的、能用上的寥寥無幾。
還記得REWORK里面右一句很火的話:
如果你要從一堆人中決定出一個職位的合適人選,雇那個寫作最厲害的人。這個人不在乎是不是營銷人員、推銷員、設計師、程序員,無論是誰;他們的寫作技巧會對此有益。——摘自rework
在文章的開頭我就有談到自己思維混亂這一毛病。在現代社會里,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所以當你看到招聘市場上的廣告中,大多數會標明應聘者需要擁有一些寫作能力以及思維邏輯。
當然在嘗試著大量閱讀,瘋狂輸出的這一周里。我慢慢發現,寫作不僅會讓我的思維邏輯有了一個度的提升,它幫助我變得更注重細節,更刨根問底,更真切地關注他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可以把私人的記憶變成群體共享的身份認同,可以把在我腦子里保鮮不久的記憶變成印象深刻的記錄,用以我日后繼續回味。
找到實際需要,先帶有目標性的進行寫作,你能收獲的,一定會比你所看到的多得多。
2.如何進行素材積累?
在很多大咖分享會上,你會發現他們講的環節雖多,但是無論是在講提高寫作還是學習資源,甚至是個人經歷方面,他們都會在最后強調到一個詞——“積累”上。
沒錯,有了豐厚的經歷積累,方法積累,文字積累才能使得寫手可以天馬行空地進行創作。但是,往往閱文無數的我們,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碼不出好的文章。
這里,我們不如回顧一下自己畢業論文的寫作歷程。不瞞你說,我覺得畢業論文這堂課才是我大學里學到的最實用的一課。(還沒經歷畢業論文的童鞋也可以趁機提前學習)
·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找)
·進行歸類,形成標簽(存)
·推敲+修改,為我所用(用)
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
搜索,可以說是很多人獲取知識的第一步,由搜索習慣產生的小差異經年累月也會鑄就截然不同的三觀和知識體系。
就拿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搜索來說,對于我們這種剛接觸論文的人,簡直就是一頭霧水。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知網搜了一大堆文獻,可最后真正要用到的,少之又少。這問題出在哪呢?
后來經我反思以后才發現,一開始我就沒有一個正確的搜索認知,如果我先像建立引擎一樣,先創建好自己要搜索的具體目標:最好是和我論題一樣或者是主題關鍵詞相近的文章。精讀完之后,再根據他的文章脈絡、參考文獻信息等,我還可以挖掘出大量的延伸信息以及其他思路。這樣避免了很多無效的重復閱讀,也能夠在這些搜索處理里,慢慢形成一個自己的文章框架。
(建立引擎:創建搜索目標——挖掘目標思路and參考、借鑒出處——模仿or重建——形成自己搜索思路)
這里創建好搜索目標的好處有這幾個:
一、方向把控:有了具體目標,我們就有了具體實施的方向,時刻明白什么對自己有價值,主動保持與這類信息的更新,對于那些無關的信息,則可以選擇舍棄;
二、主動獲取:有了這些目標或者是關鍵詞,自然在我們搜索的時候,信息會主動找上我們;
三、保持高效:無頭無腦地進行搜索只會讓我們產生對終極目標失去信心和興趣,有了自己的搜索引擎體系,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里浪費的時間縮短了很多。
進行歸類,形成標簽
有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固然使很多事情更加方便了。但是有些東西,我們時常要運用的,就可以不用每次都去搜,而是在電腦或者本子上進行“留檔處理”。
最初我選擇積累素材的方式很單一,要么全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要么就一個文檔搞定。結果,到后面我自己都嫌棄自己的摘抄又雜又亂,所以開始慢慢地放棄了摘抄這個習慣。
但是打后來又發現,真的沒有積累的話又不行。所以我采用了最傳統的方法就是文件夾歸類。因為我不太喜歡使用一些APP進行記錄,所以這也還是因人而異啦。
這里所要注意的是:
1、最好文件夾目錄每級控制在6個左右,不要太多,多了你就容易亂;
2、在進入這些文件夾的文件提前進行一個屬性標明,就例如我的論文我就會按時間、修改的次數、是否發給老師,來進行歸納,合適的話還可以做一個進度條,及時可以進行時間把控;
3、每個文件夾還可以預留一個空位,給暫時不知怎樣歸類的文件;
4、做好序號標識,可以體現出來優先級別。
臺灣創意文案天后李欣頻在談到如何迅速出書時說:她寫幾本書,就會準備幾個大盒子。平時會隨手攜帶記事本,無論是讀書、看電影還是欣賞藝術表演,只要腦子里有相應的想法,就會隨時記錄下來,等回到家的時候,她會把記下來的紙放在相對應的盒子中,大腦里的各種想法就會從腦袋里轉移到了紙上,當盒子滿的時候,也就是開始著手整理書籍的時候了。她會把盒子里所有的紙條取出來,然后進行整理,再根據這些想法,寫成一本書。所以寫書的過程也就變得非常容易。
推敲+修改,為我所用
寫作好比如做菜:
決定了做什么(寫什么)— 準備好了食材(收集信息)— 根據菜譜進行制作(理出思路)— 進行調味(加入具體實例)— 適當調整味道(推敲+修改)
前面建立搜索引擎以及素材收集已經為我們的創作之路打好了前兩步的基礎,接下來進行的實際操練就成為了決定我們能否成為一名superwriter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這里我要cue一下《刻意練習》這本書里一直強調的一個點,就是你需要找一位導師,或者模仿的榜樣。注意,你可以是關注多位榜樣,最終融合他們的風格,但是這里必須強調的是,這樣也很容易造成你的“失焦”
在反復推敲修改的過程一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很容易讓你突然之間失去興趣。為了解決因為無法堅持而導致的放棄寫作這一問題,我會在下一篇的文章中進行繼續的說明。
當然這篇文章我也是在不斷地修改、重建的過程,也希望,您如果讀完我的文章覺得有不同意見的話,歡迎底下留言。
未完待續...
我是孔咸魚
我不想再做一條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