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計劃,拆書幫第八拆《態度》吳軍

R:本篇來自本書的第八封信《做事時境界要高》

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是指在空間范圍內,能否看到大機會,能否做一件影響范圍更大、影響力更大的事。今天,我和你講講境界。這個詞其實源自佛教,意思是說人能夠看得多么高遠,看透多少層。佛教認為宇宙有很多層級,有高有低。

人們很難想用短期方法達到長期目標。我問過很多在大學的年輕人今后的想法,大多數人關心的是學什么專業和技能可以賺大錢,而且最好快速獲得成功。一些年輕人甚至想在30多歲的時候就獲得財富自由,他們的想法都不太現實。但凡能夠比較長期穩定賺錢的行業,比如醫生,開始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并不存在一個不需要投入就能獲得很高回報的行業,否則這個行業一定競爭激烈,一段時間后行業的回報會急劇下降。

今天回過頭來看,人追求多高的境界,最后就會得到多好的結果。

在你今后的發展道路上,總會有很多短期誘惑。很多時候,那些誘惑顯得如此美妙,你周圍的人會漸漸放棄目標,接受它們。這就是考驗人的定力的時候。人的境界高一點兒,多關注長遠,少盯看眼前,才能走的更遠。

I:

這封信講的是,人的長遠成就取決于境界的高低。

背景是:在上一封信,吳軍老師給夢華講了格局,這封信講境界。

吳軍老師用了兩個例子來解釋境界。首先是商鞅變法。商鞅跟秦孝公進行了三次對話,第一次,商鞅給秦孝公講了堯舜禹湯的大道,秦孝公并不感興趣,覺得商鞅自大。第二次,商鞅給秦孝公講的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秦孝公有點興趣。第三次,商鞅講的是春秋五霸的霸道,秦孝公非常感興趣,并決定用商鞅變法。這個故事,解釋了三重境界。第二個例子,是拿破侖的例子,拿破侖起草《拿破侖法典》之時,一共召開了102次會議,他的成就在于,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確立一個資本主義的現代國家上,而不只是軍功和政府,或者說他追求的是帝道而不是霸道。

名詞解釋:

《拿破侖法典》

1799年11月9日,霧月政變爆發的當天晚上,拿破侖便下令起草民法典,各政府部門為了審核、修改草案,總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其中97次是由拿破侖親自主持參與的。經過三年半的修改、討論,于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過。《拿破侖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隨著法國經濟、政治、國情等多方面的變化,法典共修改過一百多次。《拿破侖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

金句名言:

拿破侖:“我一生40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