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對世界上的一切東西感興趣,今年年初她在清單上寫下了:法語,古希伯萊語,素描,項目管理,心理學。
現在一年已經過去一半了,法語學習了發音;古希伯萊語,因為沒有老師,只是買了書;項目管理,報了培訓班,但因為沒有時間復習,考試沒過;心理學買了7本書,目前在看《沙游治療》;而且現在清單上又加了兩項,烘焙和教練技術。
她說想做的事情那么多,有那么多好多東西要學,覺得時間完全不夠用,覺得還得學習時間管理。
2
聽了她的述說,我想到了一只名猴,當年他一下山,就成了千古奇談。那天他下山,摘了玉米,又換了桃子,又選擇了西瓜,最后追逐著兔子......假如那天不是天色已晚,估計這個故事還會更長。
原來,又是一只下山的猴子。
不管新猴,舊猴。猴子下山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目標混亂。猴子們喜歡一切觸動她們感覺的東西,所有浮現在它們眼前的東西都具有可選性,這就造成一種虛假幻覺,好像任何一個都是可選項,都值得花費代價去追逐。所以他們打開心靈,放開手腳,隨心而行,追逐所有。
但是,這個不太可行,因為資源畢竟是有限的。
3
那怎么來化解這個矛盾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建立“篩選體系”。《start with why》一書中,講到了一個“芹菜測試”。
“有人跟你推薦M&M巧克力豆,有人說米乳好,有人強調奧利奧餅干是首選,有人提倡芹菜,現在,你去了超市,面對一大堆東西,這四樣你都買了,可是這些東西里頭,哪些對你有價值的?這個誰能說得準?好,再假如你現在預算很緊,你需要挑選,從中,你該選擇什么?
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當你抱著一堆巧克力豆,奧利奧餅干米乳和芹菜排隊等結賬的時候,沒人能看得出來你的理念是什么。
但假如說,去超市之前,你的理念是只吃健康的食物,情況會怎么樣?相信不用你說,別人都會知道,你會放下巧克力豆和奧利奧餅干,選擇米乳和芹菜,不是這兩樣東西不好,只是他們不符合你的理念,不適合當下,不在你的選擇范圍內。“這就是芹菜測試,芹菜測試代表的是一套篩選系統。
而你有沒有那個篩選系統呢?還是也在隨心而行呢?
4
一周前,王朝下不了決心辭職,找我和馬漢商量,我們都知道王朝的目標是成為律師,而且也有律師資格證,但他現在做著一份銷售的工作,而且還沒干好,因為潛意識里他就不喜歡銷售,他說其實很想辭職,但想再干幾個月把這份工作干好了再離開,他說留下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好銷售。
馬漢當時就火了,“你到底在做什么?我知道你銷售沒干好,不專業,但我沒想到你還這么不職業,為什么放著目標不管,在別的地方繞。我們公司linda的視覺呈現能力很強,每次培訓完人家的筆記都是畫出來的;Jean語言能力很棒,聽她講日語講得跟日劇中一樣,我很羨慕,Jack的Access優秀到另一個部門的總監過來向他請教。但你問我現在開始要開始學畫畫,學日語,學Aacess嗎?我不會的,他們的這些技能都很好,但不是我的優先選項。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我的篩選體系。你,30了,到底在干什么?”
5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目標混亂的人,他們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連他們自己也覺得出了問題,這就讓建立一個篩選系統變得非常必要,因為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那就需要去聚焦,而篩選系統可以用來過濾你每一次決策,這個篩選系統,雖然簡單講構成只有三個字---“為什么”,但我們一旦你問清楚了”為什么“,你會知道應該放棄什么,選擇什么,答案自動會浮現。
不管是法語,古希伯萊語,素描,項目管理,心理學,還是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通通放進漏斗,看看誰能通過芹菜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