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06年。
當時,諾基亞占據(jù)手機市場的1/3份額,媒體發(fā)問時,總會說這個從木材和橡膠等起家的百年老店如何成功。
2007年,蘋果做出iPhone時,媒體傾聽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的聲音。并且認為他們講的不無道理。2007年,蘋果賣出了幾百萬臺iPhone,與當時每年銷量8億臺的數(shù)量相比,勉強達到了喬布斯對自己的期許:占到手機銷量的1%。
但是,就在大家嘲笑iPhone相機像素太低、沒有復制粘貼、人們不會習慣觸控打字……等等現(xiàn)在看來荒誕可笑,但當時卻似乎很有道理的時候,蘋果一代一代的去解決問題。同時,谷歌和三星、HTC等聯(lián)手,已經(jīng)定義并統(tǒng)治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
諾基亞不可謂不強大,他們也嘗試做了很多工作,為什么卻失敗了?
在我看來,諾基亞的失敗有以下幾個關鍵性的錯誤:
1、錯失移動浪潮。
即便在2010年,蘋果和谷歌也沒有真正統(tǒng)治整個行業(yè),但其他的地方就像蠻荒之地,諾基亞根本就沒有去占領。這時候,在艾洛普的領導下,諾基亞毫無作為。
如果開始沒注意到有情可原的話,中間這幾年的毫無作為就等于自作孽。
2、把命交給別人手里。
與微軟結盟,這是最愚蠢的做法。兩個迷路的巨人結盟,指望對方救自己出去,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典型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才會犯的錯誤:并沒有準備壯士斷腕,背水一戰(zhàn),而是希望對方帶給自己好運。
如果當時諾基亞就完全指望自己,似乎也不至于淪落到今天。至于是否選擇Android,其實都不重要。
3、因小失大。
為了十億美元的合作費用,諾基亞與微軟進行了獨家排他合作。這等于自己斷了自己的后路,而且無路可去。
諾基亞根本沒有想明白的是,用戶想要的就是功能手機或者智能手機,但不會想要一個只有功能、不智能的智能手機。因此,沒有捆綁微軟之前,諾基亞還可以保證的銷量,在于微軟合作以后,基本銷售不出去了。
4、狂妄是膽怯的代名詞。
諾基亞原本可以在移動領域更有作為。即便在蘋果重新發(fā)明手機之后也仍有機會。但是諾基亞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他們前幾年狂妄自大,等著看蘋果的笑話;后來又被蘋果的增長勢頭打懵,自己嚇自己以至于完全錯亂。
即便行業(yè)沒有出現(xiàn)任何變化,企業(yè)家也應該密切審視未來可能的變化。但當iPhone已經(jīng)引起媒體歡呼時,諾基亞卻無動于衷——因為它只是外行的野蠻人。這一點和微軟何其相似!當時我說,微軟試圖以不提供Office的方式迫使用戶就范,結果用戶選擇放棄了微軟。
5、諾基亞早就失去創(chuàng)新力了。
諾基亞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在嗎?恐怕未見得。在技術蠻荒期,他們打了勝仗,但那和全新時期的手機市場是完全不同的。
科技開始是服務于效率(技術蠻荒期:技術就是美,好的技術勝過壞的);最終服務于人性(藝術體驗期:技術普及,要有好的設計和使用體驗);然后有更好的技術和服務來取代它。
這就好比,在汽車剛剛興起的時候,剛好夠用、結實耐操的T型車是最受歡迎的。其他產(chǎn)品無論功能多領先酷炫,在大眾看來都是華而不實。但等這一饑渴期過去了,大家就會選擇有質量的生活,選擇更好的產(chǎn)品。
很顯然,諾基亞早就不再在創(chuàng)新層面進行思考了。比如,iPhone誕生時,諾基亞在通話等方面嘲笑蘋果,卻不知道那個時代早就完結了。
因此,早在2012年,我就撰文指出,如果微軟趕走鮑爾默的話,還有生存的空間;但諾基亞即便沒有在兩三年內破產(chǎn),也撐不過下一個5年了。即便他們趕走艾洛普也已經(jīng)太晚了。事實證明,就是這樣。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甘地